桃園升格為直轄市,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桃園升格後,都市發展將更快速;憂的是,在財政困難下,升格後的錢要從哪裡來?
小小的台灣擁有六都,六都總人口近一千六百萬人,占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另外三成人口在占土地面積七成的十六縣。台灣人口高度都市化,這樣的人口比例是否合理?人口、資源大多集中六都都會區,城鄉差距的衝擊將會愈來愈嚴重。
以日韓為例,日本有四十七個都道府縣,其中一都二府(東京都及大阪府、京都府),只占總人口的二成;南韓有八個道、一個特別市及六個廣域市(直轄市),但只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台灣小小的島卻擠了六個直轄市,台北市、新北市和桃園三個直轄市區域相連,這是世界罕見的奇觀,顯示台灣的行政區劃制度極度失衡。
台灣地方政府追求升格,無外乎錢和權。直轄市在統籌分配款分配和公債發行等,都擁有比其他縣市較高的分配額。直轄市變成六個,就會排擠其他十六個縣市相對的分配款,出現前段班富有的六都和後段班貧窮的十六縣市。前段班全力搶肉,後段班只分得到肉骨頭,讓後段班的居民有強烈的被剝奪感,形成兩者間的政治對立。
升格直轄市後,行政組織將擴編,員額也會大幅增加,人事支出預算跟著大幅提高。在中央總預算不變的情況下,多一個直轄市所產生龐大人事及預算成本,將讓已債台高築的中央財政更加惡化。而直轄市為了爭取更多的資源,不但六都相互競爭、六都與其他縣市競爭,也會和中央搶錢。
以《公債法》修正為例,行政院的草案一出,五都一起反彈,高喊無法接受。台北市甚至放話計畫和興建中的捷運甭蓋了,壓力直達總統;立院中六都的區域立委都磨刀霍霍,全面修理《公債法》草案,讓行政院長也難以招架。在目前制度行政院長的民意基礎不如直轄市長的現狀下,一遇到選舉壓力,地方諸候漫天要資源,行政院很難向地方諸候的種種需求說不。
六都直轄市效應是可預見的災難,早在新北市、台中市和台南市升格,二都變五都前,就該先規畫直轄市升格後的財政、行政組織、行政區域、人事、都市規畫等問題,預先檢討相關法制。但是政府因為政治因素,怕麻煩,也不願割讓資源,所以遲遲不願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二都時的老問題未解決,五都時的新問題擱置,第六都升格了,更大的問題又要來了。
直轄市升格相關的《財政收支劃分法》、《公債法》、《行政區域計劃法》,都到現在才匆匆從行政院送到立法院審查,這顯然是嚴重的行政怠惰。
早該謀定而後動的事,先設計整修房子的藍圖,規畫生活空間,再計畫生育。現在孩子都出來六個了,其他還有十六個在外頭巴巴望著屋裡想進來,這才要整修房屋的格局,就只能忍耐住在屋裡修屋子的不便與亂象,事倍功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