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山」,「黃山」舊稱。黟山派,篆刻流派之一;由黟山人黃牧甫所創,其章法看似平淡,實乃險絕,在皖、浙兩大流派之外,別有風光。其字亦獨樹一幟,沉
穩醇厚,耐人尋味。
黃士陵(一八四九~一九○八),字牧甫、一作穆甫,以字行;號倦叟,別署黟山人。安徽夥縣人。生於書香人家,自幼讀書、寫字、治印及繪畫皆習之,尤善篆刻,未弱冠已聞名鄉里。
大清同治年間因兵燹波及,其家道頓生變故,父亡後嫡兄強分房,母忿而自縊,黃牧甫被迫離鄉,至江西南昌謀生。
四十八歲時曾刻「末伎遊食之民」一印,於邊款記述壯年失怙恃,溷跡市井十餘年之事。彼時正是一生最困頓之際,巧遇江西學政汪鳴鑾而眼界頓開,之後移居廣州,以鬻書印為生,結識許多名士,因長善將軍子引薦,入北京國子監,又因轉益多師,其藝猛進,個人風格更臻成熟。
近代巨匠傅抱石先生對黃士陵有很真切的整體評論:「我個人往往以為他的印,剛而有餘,但變化不足以副之。若把書法作譬,他似是顏魯公而絕非趙文敏;把畫作譬,則密近院體在馬、夏之間,而不是石恪與梁楷;他的朱文勝過白文,他的小印勝過大印。他既能在細微處顯出功力,又能在承轉間芟去支蔓。任你如何的天稟,可以學徐三庚很快得名,然不能短期蹈襲他的步履。他的可貴在此!他的可敬在此!他的可惜,我看亦復大半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