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 秋水共長天一色

文與圖/陳牧雨 |2012.11.13
6199觀看次
字級

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在十七歲序屬三秋時節,跟隨父親參加了滕王閣新修落成的宴會。席間洪州都督閻伯嶼原本安排他的女婿當場寫序,以記盛事,順便炫耀女婿的文才。

當然事前得先客氣一番,先徵求賓客寫序的意願。所有賓客都很客氣的婉拒,唯有少年不識相的王勃自告奮勇地答應了!

於是,王勃被帶到書房寫起了〈滕王閣序〉。每寫一句,就有人在席間大聲念出。

開始幾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認為沒什麼特殊之處,還說這是老生常談;接著「台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時,閻公就開始沉默不語了;後來,當王勃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公終於驚呼:「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

果真,這少年王勃的〈滕王閣序〉成了千古傳唱的不朽名篇。而這「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也成了王勃被恆久傳唱的名句。

人們歷經了酷熱悶溼的夏季,秋來了。北方冷空氣開始不斷入侵,但不是很強,常在我國北方形成秋高氣爽的天氣,帶來舒適的涼意!在華西則常有綿綿秋雨出現。

所以古代中國人認為,秋天是水量充沛的季節。因此,莊子〈秋水〉篇開宗明義地說:「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崖之間,不辨牛馬。」

這王勃與莊子的〈秋水〉,說的可是真正的秋江之水。

然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經》這麼形容秋天的到來,接著「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水當然也是秋水,從此,「秋水伊人」就是「所思念之人」的意思。

而「凝了一雙秋水」,清清澈,明明亮亮,說的是一雙澄明如秋水般的眸子,要不,這秋水如何成雙?

趙雍承繼了這一說:「別時猶記,眸盈秋水,淚濕春羅」;而人人耳熟能詳的「望穿秋水」,則出自蒲松齡《聊齋志異‧宦娘》的:「今日箇蹙損春山,望穿秋水。」

原來這被望穿的秋水是眼眸,期待著遠方情人的歸來,以致眼睛都給盼穿了!

至於杜甫的「秋水為神玉為骨」、東坡的「秋水為文不受塵」;以及趙細瓊的「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屬氤氳」,其中的「秋水」一概都是「清澈淨潔」的意思。

前蜀韋莊〈秦婦吟〉:「匣中秋水拔青蛇」,以及元朝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萬金寶劍藏秋水。」則都又一轉,拿「秋水」的凜冽,比喻了「劍氣」的冷峻明澈。

同時,「秋水」也被用來形容鏡面的明淨,鮑溶〈古鑒〉詩,就有這樣一句:「誤為秋水照蹉跎。」

總之,這盈盈「秋水」,成了「清澈之美」的代名詞。

所以,莊子也藉著「秋水之美」告訴我們一個故事:

黃河之神河伯,因為秋水的灌注,而自以為已盡天下之美,因而躊躇滿志。等到他往東來到海濱,見識到一望無涯的浩瀚大海時,終於頓悟而自嘆說:聽到一點點道理,就以為沒人比得過自己,這種人就是我自己。

自滿,常常是因為見識不足的緣故。

海神若藉機會告誡河伯,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於是,海神開始跟知道自己醜的河伯談論起了大道理。

姑且不論這些大道理是什麼,「謙受益」本身就已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了!

圖:〈九寨秋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