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念萱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這項保證,實在太便宜了。整本《金剛經》才五千餘字,比老子《道德經》還少幾十個字,傳說老子西行到天竺成佛陀,雖相隔兩千五百年,但這個巧合,算不算證據?尤其是這兩本書宣說的哲理大致相同,只是前後心態有別。
兩本經書的共同道理,都來自於宇宙的悖論真相,觀察天際,天文學家最能理解,要用多少種數學符號的計算與精算,才能精確且充分地描述宇宙的浩瀚?難怪我們有個描述無法算計的口頭禪就叫做:「天文數字」!
但老子與佛陀這兩個人,偏就有本事,三言兩語地一言以蔽之,像個武林高手般,兩三下便清潔溜溜地說完了。
老子一出場便說:「道可道,非常道」。而佛陀從頭到尾都在闡述非法非非法。一正一反,一反一正地,如出一轍,都在述說近代新物理學發現的量子奇境。我們身處的世界,以及我們遙望的星空,全都源自於此,小小粒子們之間的碰撞,形成了千變萬化的生命狀態,仍不離本質地,測不準,且都完全一模一樣,即便是我們每個人看起來都如此地大大不同。
這實在太有趣了,哲學家與科學家,基本上是同一類人。只是用不同的語言符號交流生活,吃飯的傢伙不一樣罷了。
如果可能,傳說是真的,那我會非常想知道,這兩千五百年之間,老子做什麼去了?是什麼樣的因素,讓他從徹底看透藐視人類欲望的大師,轉變成大慈大悲的佛陀?兩本經書的元素幾乎一模一樣,卻有著南轅北轍的態度,實在很驚人。
前者棄之如敝屣,後者家帚自珍,如同前倨後恭地對待人類,真讓人哭笑不得,絕非悲欣交集。
就連這一點點渺小的發現,佛陀也早已預見,而寬厚地為我們備好了台階,自己走下去。他說:「如來在燃燈佛所,實無所得。」若連佛陀在往昔如此精進的修持過程裡,都毫無所得,我們還有什麼可以計較而惱羞成怒的?
《金剛經》中,須菩提通篇都在問佛陀,也經常自問自答,讓我忍不住懷疑,須菩提其實是佛陀的分身,彼此精確無誤地瞭解對方。但如果回頭檢視量子態中的每個粒子都一模一樣不分彼此,這個懷疑,就變得非常可笑,這原來就是生命的本質,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如此看來,即便是「瞎說」老子與佛陀是同一人,站在科學的角度,也變成了「真實不虛」啦!
這就是科學的好處,繞著自己發明的數學符號,在自己畫下的邏輯圈圈裡打轉,慢慢玩,總有一天累了,就會回到老祖宗早就宣示得清清楚楚的真相,心甘情願。這圈圈,還真不能不去繞,唯有徹底繞完了,才會死心踏地接受這亙古以來的存在現象。
佛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你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