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決議,要求經濟部規畫將興建中的核四廠改變為天然氣火力發電廠,進行可行性評估。這是立法院呼應民間反核四聲浪的具體表現。
日本發生三一一福島核災事件,點燃台灣民間新一波反核運動。由前副總統呂秀蓮發起的新北市市民反對核四運轉的活動,正開始公投前期十萬人連署作業。
反對核四商轉的理由是核四廠工程問題叢生,無法確保安全無虞;核廢料至今沒有終結方案;台灣現有電力備載容量已足夠。
台電與企業界支持核四運轉的理由,是便宜穩定的電力供應。台電認為核四廠運轉,會在安全評估下進行,一旦災變使核反應爐受到威脅,會在第一時間澆灌冷水終結反應爐,不讓輻射外洩。台灣負責疏散計畫的原子能委員會,可有六百萬人的緊急疏散計畫?誰來審核這個計畫?這些問題似乎還沒有答案。
美國紐約州曾經有一座已經完工的核電廠,因當地居民反對,以及緊急疏散計畫未過關,而改為天然氣發電廠。同樣以高科技與管理嚴謹聞名的德國,已經決定廢核,或是個警訊。
地小人稠的城市國家新加坡,至今仍然依賴天然氣發電,不敢興建核電廠,也是因為對核能安全充滿疑慮。
由核能工業所編織的核電安全便宜神話逐漸破滅,台電已陷入進退兩難。台電說,若核四不能商轉,電費會從一度電二點八元,跳升為四元。
美國以核能見長的奇異公司披露,核能發電其實很昂貴,未來較看好天然氣火力發電。因為美國和加拿大的頁岩天然氣革命性開採技術成功,近年來產量大增,已使得天然氣價格長期看跌,相較於煤炭火力發電造成的汙染,相對有競爭力。
天然氣火力發電當然不是唯一方案,分散式的替代能源發電廠也在世界各地試驗中,例如風力、太陽能等。
只是台電花了幾千億元,歷時十多年蓋核四廠,這筆帳該怎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