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Toin
監察院提出因為假農民身分太多,使得政府每年要多花二百七十多億元補貼,擠壓真正弱勢團體補助預算糾正案。但是造成假農民的原因,是政府錯誤政策所致。
過去政府只有軍公教與勞保,忽視許多服務業與農漁民保險,也不把農漁勞保納入年金制度。造成民眾因職業而有差別待遇。
後來政治人物為爭取選票,著手農民年金補貼,卻又流於過度寬鬆,造成今日的困窘。
依照現行「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年滿六十五歲、農保年資六個月以上,每月就能領取七千元。
這樣的年金福利政策,使得許多民眾只要利用六十五歲前六個月取得假農民身分,事先幾乎不必如軍公教與勞保長期繳納保費,就能領取年金。
這樣的政策漏洞,應該是政府部門有意或無意的方便大門,讓不少民眾鑽漏洞。包括長年旅居海外的僑民,即使不必繳稅,也能享受政府超優惠政策。
同樣的例子,例如現行勞保以最後五年投保薪資計算年金與退休給付。多年來職場遊戲規則是,退休五年前薪資都是以多報低。在最後五年設法加保到最高額勞保,準備領取最高額退休給付。全國皆然,即使大企業也不例外。
類似情形要責怪民眾貪婪,倒不如歸咎政策錯誤,讓職業身分別而有不同年金差別待遇造成。
要改善這個問題,應該認真規畫全國統一的不分職業別的基本年金制度,讓全體國民退休年金給付與領取資格歸於一致。
至於個別退休帳戶,則由各自提存準備,而有不同結果。
屆時或許不會再有民眾冒充假農民,繳半年農保,卻能領取終身農民年金的事情發生。
羅博土(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