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從上世紀六七○年代的「野生、放養」、八九○年代的「小皇帝」式寵溺,到去年以來「虎媽、狼爸、鷹爸」相繼登場,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中國,家庭教育一直是焦點話題。
中國教育部日前首次公布「三至六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中國學前孩子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設定「成長階梯標準」,希望以此轉變大眾過度競爭的教育觀念,幫助孩子找回童年。
這份指南洋洋灑灑定出許多標準,包括三歲學會不跟陌生人走、四歲學會體諒父母辛勞、五歲學會說出家庭住址、六歲學會接受不同意見,每天戶外活動不少於二小時、睡眠達十一到十二小時。此外,強調感知體驗、分享合作、享受快樂,珍惜童年生活的獨特價值,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嚴禁「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等,從幼兒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等不同角度的需求,列出具體明確的標準。
大陸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提醒,這些標準並非評價和衡量幼兒發展快與慢、好與差的「標尺」,只是為國人提供一個育兒標準作對照、反思和借鏡。
家長陷入集體焦慮
「八○後」媽媽鍾小琪對這份指南表示認可與推崇。「條條針對當前幼兒教育的關鍵問題,很有針對性,傳遞了良性健康的道德導向,有助於孩子健全人格素養的養成。」她說,經驗不足的年輕父母可以從容不迫地依據這些標準育兒,不再盲目掉進社會洪流中,重蹈當前諸多家長「集體焦慮症」的覆轍。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讓不少中國兒童過早承受著「功利化的人才培養和選拔模式」的痛楚,家長、學校也陷入前所未有的教育焦慮。在飯桌、在微博、在論壇,人們一邊對中國教育現狀強烈批評和質疑,一邊卻相互打聽、交流,甚至較勁該為孩子報哪個課外輔導班。
幼兒園學小學課本,小學上中學的課,學齡前認字過百,入幼兒園前學數字加減……中國家長帶著孩子不停地「搶跑」。家住合肥市高新區的幼兒園大班女孩妞妞,現在學會算兩位數與兩位數加減法、認識幾百個漢字了。這一切「歸功」於媽媽為她報名一個學前教育班。
看著孩子每次上輔導班前不停地唉聲嘆氣,妞妞媽心裡也不贊成:「我小時候沒讀過學前班,照樣上了小學,考上大學,有了工作,現在怎麼就不一樣了呢?」網友「航航的兔」這樣回應妞妞媽的困惑:「自己有這樣的意識,可怕的是身邊的人並沒有,獨木難支,孤立難行!」此次推行「成長階梯標準」,讓妞妞媽放下沉重的心理負擔。
但也有人擔心,在公立幼兒園不能滿足需求、私立幼兒園大行其道的今天,這份《指南》很可能會成為一些「天價幼兒園」藉以宣揚的參照。對此,中國教育部官員表示,不能將「指南」作為分領域訓練的「清單」。安徽省知名社會學家王開玉指出,「這份指南並不是給幼兒培育提供一種『格式化』標準,而是強調幼兒園階段行為習慣和人格的培養,讓人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