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死亡並肩的滋味究竟是什麼?
朋友相偕一起老,和三位好友相聚,話題多了些回望的心情,以及下一步告別的準備。一個篤定要植葬,一個已買下父母的房子回到出生原點居住,骨灰會就近和父母放一處,一個是基督徒,家族墓園在韓國巨濟島,我會和丈夫的骨甕放一塊,一輩子,跟慣了。
後事,告別,陰與陽的介面。
禮儀師是穿梭這介面固定的巡禮者,司禮如儀是應盡的責任,但心坎一定會有特別鮮明的記憶,如黑衫襟領別上的那枚亮黃。楊會長記起名導演李安四兄弟,為父親李昇校長舉辦的告別。
結束告別典禮,午後,他們乘遊艇出安平港到台灣海峽外海三十哩處。西向中原故土,將父親的骨灰包裹放進海上,包裝紙逐漸浸潤濕透,緩緩下沉,李安四兄弟在船尾,一起目送父親,李安拿出自幼父親送他的洞簫,對著海天吹奏一曲〈秋水伊人〉,簫聲拂過大海扶搖升霄,往者、生者全在亞熱帶海域陽剛夏季無一渣滓藍的包覆下,往者生命一如碧海藍天的瀟灑壯闊,無垠無際,照應著告別式遺照上李昇先生親書的行草〈出師表〉,並不認識李昇先生,但那一刻,楊會長彷彿可以遙見李昇先生一生嶔崎的風範與志事。
紀媽咪又是另一樁難忘。婆婆往生二十四小時即入殮火化,她沒舉辦告別式,在家中布置簡單的小靈堂放置婆婆的骨灰甕,歡迎親朋好友們想來就來,相見時,她拿出婆婆六十歲之後的生活相簿集錦,與親友一同翻閱與憶往,照片上的婆婆,衣著端麗,笑容可掬,在在顯得神安氣足生活安好,每一張照片都有可親可訴的話題,然後,紀媽咪會帶領來訪者誦讀《父母恩重難報經》,用近距離的溫暖互動,完成真情的追思。
和死亡並肩的滋味究竟是什麼?孤獨是死亡本身還是因為斷絕紅塵?在那一刻來臨之前,我喜歡尋味各種告別的儀式,也許,死亡只是深深一嘆,但氣息游絲的纖末,我仍喜歡一星金澤閃滅;今生最後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