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南華大學代理校長、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
慧開:「您說得極好!可見您已經開始進入了解因果道理的堂奧了。的確!人世間事物的運行就像是一張綿綿密密、環環相扣的天羅地網,而且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時都在變動的。如果我們勉強用數學概念來描述的話,因果關係好像是一組無限多元聯立方程式,不是只有幾個簡單的變數,而是有極多的變數,甚至其中有很多是隱藏著的、我們不注意或察覺不到的變數。但是我們往往會把事情過度地簡化了,以為只有單一或幾個因素,也以為掌握了這幾個因素,就可以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的真相或原委。」
譚生:「是啊!以前我的觀念就是像您說的,把事情過度簡化成只有單一或幾個因素,以為這樣子就可以弄清楚事情的因果關係和來龍去脈,也以為這樣子就可以把問題給解決了,沒想到事情往往卻愈弄愈糟,愈加無法收拾。到現在我還很納悶,為什麼會是這樣子呢?」
慧開:「這就像是《左傳》裡的一句成語『治絲益棼』,文字表面的意思是說:理絲找不到頭緒,結果愈理愈亂。就像是小時候放風箏,收線的時候收得太急了,結果糾纏在一起,愈解愈糟糕。這句成語更深一層的意涵是,本來想要理出頭緒、解決問題,但是因為方法不對頭,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更加難解。」
譚生:「這也是一種因果嗎?還是說跟因果道理的一種關聯?」
慧開:「明確地說,這是因果關係的另一個層面,或者說因果關係整體的一環,這也是因果關係的微妙之處。」
譚生:「這……我就有點不解了!本來想要解決問題,結果卻把事情搞砸了,怎麼會是因果關係的微妙之處呢?」
慧開:「我舉個例子,廚房失火了,本來想要趕快救火、把火撲滅,結果愈救,火卻愈燒愈旺,您說,有沒有這種事?」
譚生:「有啊!而且還層出不窮呢!」
慧開:「好啦……為什麼會這樣呢?」
譚生:「方法不對啊!救火,可不是鬧著玩的!不能隨便亂救一通的,還要看是什麼樣的火啊!在某些情況下,是不能用水去救的,愈救火愈旺,可能要用乾粉滅火器或其他的方法來救的。」
慧開:「這就是啦!處理方法正確的話,有它的因果後續反應,處理方法錯誤的話,也有它不可預期的因果後續反應,這就是我說的因果關係的微妙之處。」
譚生:「我明白了!要如實地看待因果關係,不能只是一廂情願地從單一角度、單一層面來看,要從多層次、多角度的觀點,甚至於同時從正、反兩方面來看因果的變化。」
慧開:「不錯!看來您已經逐漸步入因果道理的堂奧了。我還要再強調一點,因果關係、或者說因果網絡,是一種動態的連續函數,而且隨時可能有新的因素加入運作,這是因果關係更深一層的玄機。」
譚生:「唷!還有更深一層的玄機?願聞其詳!」
慧開:「就如您之前提到過的,我們往往會誤以為因果關係是單向直線式和機械式的過程,在這種思維模式下所理解的因果關係,是一種封閉性的因果過程,也就是說,『過去』的因,全然決定了『現在』和『未來』的果。宿命論就是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產生的,就連多數佛教徒也都往往不自覺地陷入『業障深重』這種近似宿命論的窠臼。」
譚生:「的確,我所知道的大部分人都是抱持著這種想法,那麼應該如何思維才是正確的理解呢?」
慧開:「其實因果關係是一種開放性的發展系統,這也是佛教所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道理,不過現在我們先不討論這個部分,留待下次有機會再談。我剛才所說因果關係的開放性,淺白地說,就是在因果的演變過程中,可以不斷地有新的因素加入運作,至於新的因素加入運作之後的演變過程或後果如何,仍然必須遵循因果法則,而不是人為的主觀意念所能掌控或左右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