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一))近日收到東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寄來的精緻書籤。正面印著「專業內要內行,專業外不外行」。反面印著「對專業以外的人與事,對專業以外的知識與環境沒有時間及興趣去了解,就會變成專業以外的孤獨,甚至變成專業外的『文盲』」。通識中心引述的這段話,我常用來勉勵台灣的大學生。
這段話是追憶四十年前在美國剛執教時的痛苦感受。一九六四年出來教書,開始勤讀《紐約時報》,就立刻發現一半以上的篇幅,所討論的題目是超越財政經濟、企業趨勢、科技變化、國際時事。碰到那些陌生的題目,自己就變成了文盲:完全陌生,完全不懂;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自信大受打擊,心想一個已經在教書的人,居然看不懂一半的報紙?
想到國內的情況,有哪一位大學生打開台灣的報紙,會有這樣的窘態?思考根本的原因,竟是十分簡單:原來是美國一流報紙,都認為讀者是受過基本的通識教育。
(二))上周從美國回來,帶了一份厚重的九月二十三日的《紐約時報》星期版(New York Times Sunday edition)。我會用它來提醒大家,現代人是不能「專業外太外行」的。
它分成七落,零售價六美元。讓我列舉它的內容。
(1)第一落(Front Pages:國際性,全國性,紐約地區的重要新聞)三十二頁
(2)周日商情(Sunday Business)十二頁
(3)旅遊(Travel)二十二頁
(4)時尚(Styles)二十二頁
(5)一周評論(Sunday Review)十四頁
(6)周日體育(Sports Sunday)十二頁
(7)藝術與休閒(Arts and Leisure)二十四頁
包括戲劇、舞蹈、古典、電影、電視、流行音樂、藝術等的評述。
另附有三本在美國社會極具影響力的周刊:(1)《紐約時報書評》(The NYT Book Review,二十八頁),(2)《紐約時報周刊》(The NYT Magazine,五十四頁),(3)《紐約時報時尚周刊》(The NYT Style Magazine,一百二十二頁)。
七落的總頁數為一百三十八頁,加上三本周刊二百零四頁,共三百四十二頁。自己最愛讀的五落依序是(5)(1)(2)(6)(3)以及《紐約時報書評》。
四十年前的無知以及稍後的一些努力,進步仍然有限;對藝術、休閒、時尚依然是門外漢。那是一種對文明的失落感,更加深了對「文藝復興之人」(Man of Renaissance)的嚮往。
怎樣才能減少「專業外不外行」呢?答案是必須要從小時候,在家庭、學校、社區養成對美學、音樂、藝術、人文、時尚等等的興趣。根本地說,一個現代人,必須要有通識教育的訓練,才能變成一個專業外「不外行」的人。
(三))讀報是閱讀的一部分。讀書與學習是分不開的。最近我整理出「好書」的十項功能,鼓舞大家「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建一流社會」。
「好書」的功能:
1.書是啟蒙的「種子」。2.書是溫柔的「鞭子」。3.書是學習的「階梯」。4.書是沉默的「老師」。5.書是跨越無知的「橋梁」。6.書是治療愚昧的「醫生」。7.書是打開封閉的「大門」。8.書是逃脫貧窮的「捷徑」。9.書是知識的「地圖」。10.書是前進的「思索」。
讀書要從自身做起,家庭要有讀書的氣氛。北歐人說:我們的城市裡沒有貧民窟;如果有,那祇會出現在沒有讀書環境的家裡。
在所有的自由中,要堅持「讀一流書」的自由;在所有的選擇中,要堅持「做一流人」的選擇;在所有的努力中,要堅持「構建一流社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