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十月初意味年度諾貝爾獎又將到來,外界也陷入猜測得主熱潮。和平獎提名者二百三十一人中,從前德國總理柯爾、阿富汗反罩袍人權女鬥士薩馬爾到美國學者夏普,呼聲都很高。
在諾貝爾獎八日開始逐一放榜前,委員會竭盡保密。一般人通常難以判定醫學、物理學、化學與經濟學等科學領域的得主,因此民眾以預測和平獎與文學獎得主來過過乾癮。
和平獎今年沒有明顯的領先者。儘管諾貝爾委員會從不公布提名人,但外界認為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人權女鬥士薩馬爾、歐洲聯盟(EU)以及維基解密(WikiLeaks)的曼寧(Bradley Manning)都在名單上。
奧斯陸和平研究中心(PRIO)主任哈普威金(Kristian Berg Harpviken)密切追蹤和平獎評審工作,每年都會發表他的個人預測名單。
哈普威金今年名單包括美國政治理論家暨非暴力革命專家夏普(Gene Sharp)、俄羅斯人權團體紀念(Memorial)與其創辦人史維特萊那(Svetlana)、俄羅斯獨立媒體莫斯科回聲電台(Echo of Moscow)與其總編維聶迪克托夫(Aleksei Venediktov)。
另外,七月發現據信為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新重要粒子,是物理學五十年來重大突破之一,普遍認為有機會獲獎。
諾貝爾獎將由八日公布的醫學獎打頭陣,緊接在後的是九日的物理獎與十日的化學獎。文學獎一般是在周四宣布,因此是在十一日,和平獎則在十二日。過去幾乎都是美國人包辦的經濟學獎,則壓軸到十五日。
鑑於經濟危機,諾貝爾獎基金會將獎金從一千萬瑞典克郎減至每個獎項八百萬瑞典克郎(約新台幣三千五百二十四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