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幸福 尤尉州玩陶塑禪心

郭書宏 |2012.09.24
2828觀看次
字級
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的肩上停留素有「鳥博士」美名的貓頭鷹,尤尉州巧妙形塑〈智慧達人〉作品。圖/邱麗玥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出生成長於彰化鹿港小鎮,家中經營傳統神桌、家具事業的陶藝家尤尉州,曾一度陷於繼承家業與創作的兩難。但懷抱藝術夢想的他,基於兒時記憶與人生信仰,仍堅持佛教題材的創作,從莊嚴肅穆的佛陀、觀音、達摩像,到俏皮可愛的小沙彌,手作各種不同面貌且直指人心的陶藝術,流露出「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禪意。

與尤尉州相約採訪,是秋意初起的那天。開車行經蜿蜒的道路,到達了桃園縣龍潭鄉的高平村,車子駛進一條不經意便錯過的小巷裡,映入眼簾的是間貼有「龍天護佑」春聯的紅磚灰瓦小屋,周邊盡是姑婆芋、咸豐草等綠色植物,山林綠意相伴,亦無都市的車馬喧囂,宛若置身世外桃源。

兒時記憶 走上創作路

「這三合院的建築結合住家與工作室,會選擇古老建築落腳,可能與我來自文化古城鹿港有關。」尤尉州老家鄰近一級古蹟龍山寺,加上自小在鹿港老街內一家木雕店打工,學習刀鋒間運力帷幄的技巧,尤其每當看著老師傅雕鑿佛像時,刀起刀落所形成的節奏,震撼著他的內心深處;正是這份感動,讓他萌生藝術創作的想法。

為實踐夢想,「六年一班」的尤尉州選擇明道中學美工科雕塑組做為圓夢的第一步。期間,常面對來自家人的質問:「你走這行如何養活自己?未來有出路嗎?」

高中三年的學習,奠定他對美術的基本概念;畢業後在等候當兵的日子,尤尉州不空過,在以創作大型佛像著名的雕塑家黃映蒲門下學習佛像製作。

邊做邊學 摸索多媒材

拜師學藝的過程,尤尉州每日例行工作除了抄《心經》,就是打掃工作環境,且一邊觀察老師的手法,了解「無中生有」之妙,觀察一袋袋的陶土,最後竟然幻化成如此莊嚴的佛像,尤其佛像完成時看見的是佛,且可令人心生法喜,早就忘卻曾經是無相的陶土,「創作佛像能讓自己歡喜,又能歡喜他人,頓時確認了自己的雕塑創作之路。」

退伍後,尤尉州繼續「邊做邊學」,先是進入交趾陶工作者朱義成經營的「耕泥人工作室」學習壓坏技法,而後轉往新竹陶瓷雕塑工廠,以兩年時間學到配釉、開模和燒窯功夫,接著又輾轉在陶瓷、鑄銅等工作中學習到陶土、鑄銅等不同媒材的運用,在摸索尋覓了數年之後,才在龍潭鄉山區的一處幽靜三合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坊。

夫妻同心 守護夢想

從一開始的「曉陶」到今日的「龍陶」藝術工作坊,佛像、人物和動物等生活化的事物,是尤尉州捏陶玩泥巴的主軸,作品中傳達著禪意、隨性。

結婚後,畢業於復旦高中服裝設計科的邱曉芬,成了尤尉州陶藝創作之路上的賢內助,丈夫塑陶創作,妻子則是最佳鑑賞者與推銷員,負責撰寫作品導覽文宣,並洽談實體店家及網路平台上架,讓作品廣為周知與流通。

常有人問尤尉州:「創作辛苦嗎?作品賣得掉嗎?你養得起一個工作坊嗎?何時才能賺大錢?」不擅長表達的他,通常只是淡淡地回應:「我很幸福能從事自己想做的事,陶作佛藝對我而言,已成為生活的主要部分;重點是,期以作品帶給人幸福與快樂,祝福眾人如同我一樣,擁有夢想並且實踐它、守護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