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惜生命
《候鳥來的季節》以關渡溼地繁殖成功的候鳥─高蹺為襯底,對照生活在台北和雲林兩對兄弟檔夫妻的人生。圖/中映電影
愛惜生命
《候鳥來的季節》以關渡溼地繁殖成功的候鳥─高蹺為襯底,對照生活在台北和雲林兩對兄弟檔夫妻的人生。
全片以台北都心和雲林口湖鄉為主要場景,真實呈現台灣島上的城鄉差距,也刻畫家人手足間難以填補的情感鴻溝。
向來,以台灣的濕地生態、候鳥保育為題材的電影,往往是不易討好的故事類型,但本片卻提供了一個少見且新鮮的視野,創作者的用心值得鼓勵。而且本片的幾位演員表現可圈可點,音樂亦相當動人,整體而言,是清新流暢如散文般的影像作品,也以不說教的型式,傳達了保育生態、愛惜生命的理念。
春去秋來,候鳥南遷,是大自然的定律、生命遞嬗更迭的節奏。鳥類不辭千里遷徙是為了繁衍,人類兩性的結合,也以傳宗接代為重要目的。但,當相愛的夫妻無法孕育出子女、沒有感情基礎的男女卻因現實因素而結合時, 煩惱和衝突也就開始生起。
導演蔡銀娟從自己父母那一代中,見識到因經濟因素而造成同一家庭內的子女,有人順利升學、有人卻必須「犧牲」而提早就業;不平等的際遇造成日後手足間難以平衡的心態。
電影中原本情感深厚的兩兄弟,因學歷高低而產生命運落差及彼此的心結。
本以為這是台灣六、七○年代才有的現象,沒想到導演在一些縣市作小型映演時,竟有不少年輕人向她表示:「很像我家的故事。」蔡導演很感慨地說:「在台灣偏鄉,仍存在很大的資源落差,讓不少人得不到受教權。」
潛藏生命的隱痛
蔡導演對台灣的城鄉差距問題一直保有高度的關懷,她之所以選擇雲林口湖鄉作拍攝點,就是要突顯它地層下陷和耕地鹽化的嚴重問題。
她長期作田調,在撰寫劇本時,塑造了一個國中畢業後滯留口湖原鄉、只能在建築工地打零工、娶外籍配偶的年輕人「家雄」。這個角色相當寫實,演員莊凱勛也詮釋得入木三分,讓觀眾有機會直視台灣偏鄉失業問題的嚴重和當地住民的無奈。
電影中同時也點出都會生活的生存難題。沒有不苦惱的人生。連看似平靜的水鳥生態,也處處暗藏著生存的競爭、強者欺凌弱者的事件。編劇出身,首次執導演筒的蔡銀娟,巧妙將人與候鳥的生態結合起來敘事,藉鳥喻人、以景抒情,一層層揭開潛藏在生命內部的隱痛,導引出想說卻一直說不出口的對話。
電影結局出人意表,卻深深感動觀眾,正是導演對「愛」與「救贖」更進一步的詮釋。
導演蔡銀娟多才多藝,她的繪本《我的32個臉孔》不但在網路上被熱烈轉載流傳,她的劇本也榮獲「順著景點一路拍」全國首獎的肯定,而本片劇本更獲得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的肯定。
她的先生,即是本片的生態導演李志薔,夫妻倆合作過多部公共電視的電視、電影作品,向來是太太製作、先生掌鏡。
此次兩人角色互換,蔡銀娟笑說,意見有時難免不同,但兩人的默契是不在工作人員面前吵架,透過討論方式把問題處理好。
《候鳥來的季節》九月二十八日上映。日前蔡銀娟為了想為候鳥保育再多盡一分心力,還閉關數天,為四位演員各畫了一幅肖像,捐出來做公益拍賣。她說:「拍攝電影的這四年來,看見這些鳥友們對我們的環境與保育付出非常多心血,真的很感動!希望這部電影也可以影響更多人關心我們的土地與環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