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藝筆記】 海棠本事 (下) 浣花溪上堪惆悵

文與圖/陳牧雨 |2012.09.18
1589觀看次
字級

海棠出自西蜀,所以海棠有一品名「西府海棠」,這西府當然指的是四川了!海棠既然如此豔麗動人,所以歷代詩人只要與西蜀扯上一點關係,都不免要寫幾首海棠詩詞,或頌讚或舒懷、或單純的湊湊熱鬧,濡它一點雅風逸興也無不可。

但是令人費解的是,杜甫久居四川,在成都草堂中,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詩。其中不乏描寫川中風情、逸事以及歌詠花鳥的佳句。然而,卻沒留下半首海棠詩,他在這場海棠盛宴中缺席了!

當然,這一件奇怪的公案,在歷代引起許多文人雅士的揣測與討論。

南宋楊萬里說:「豈是少陵無句子,少陵未見欲如何?」少陵足跡遍布川蜀,海棠又是川中名花,說沒見過,應該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又一說是避少陵母親的名諱。

王禹偁云:「莫學當年杜工部,因循不賦海棠詩。」因循是避諱的意思。

《古今詩話》裡也記載:「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諱之,故《杜集》中絕無海棠詩。」

這也不通,古人避名諱以他字或他詞替代的例子極多。如千字文裡的「天地玄黃」因避皇帝名諱,後來改成「天地元黃」。少陵大可不必完全避而不用!

陸游則認為杜甫有寫過海棠詩,但已失傳。他在《劍南詩稿》卷三〈海棠〉詩中自注:「老杜不應無海棠詩,意其失傳爾。」

當然眾說紛紜,至今卻也沒個定論!後來也有人認為,詩人愛寫什麼,自有他的自由,這種討論未免也太過無聊!

只是才子佳人,無所交集,畢竟是一種遺憾!何況有詩聖之稱的杜甫,與花中神仙的海棠?《春渚紀聞》中記載,東坡引用了這一典故來說明,為何沒有贈送片言隻紙給他一向喜歡的營妓李琪:「先生(指蘇軾)在黃日,每有燕集,醉墨淋漓,不惜與人。至於營妓供侍,扇書帶畫,亦時有之。有李琪者,小慧而頗知書禮,坡亦每顧之喜,終未嘗獲公之賜。至公移汝郡,將祖行,酒酣奉觴再拜,取領巾乞書。公顧視久之,令琪磨硯,墨濃取筆大書云:『東坡七歲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即擲筆袖手,與客笑談。坐客相謂:『語似凡易,又不終篇,何也?』至徹具,琪復拜請。坡大笑曰:『幾忘出場。』繼書云:『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一座擊節,盡醉而散。」

想來故事是為達戲劇效果,致有些故意賣弄之嫌。然而一句:「海棠雖好不留詩。」似乎也透漏了些許玄機。或許,太美麗的東西,已超出文字語言所能形容的範疇,因而杜甫體會到了:「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吧?

當大家都異口同聲讚美及歌頌海棠花的時候。宋代詞人蕭泰來填了這麼一闋詞〈霜天曉角〉:「千霜萬雪,受盡寒磨折。賴是生來硬瘦,渾不怕,角吹徹。清絕,影也別,知心唯有月。原沒春風情性,如何共,海棠說。」

這是歌詠梅花的句子,詞人用海棠來和梅花做比較,想來這「春風情性」應該不是什麼正面的意義。說不定,我們的詩聖也這麼認為!

鄭谷〈蜀中賞海棠〉:「濃淡芳春滿蜀鄉,半隨風雨斷鶯腸。浣花溪上堪惆悵,子美無心為發揚。」或許杜甫真的是無心吧?其實無心發揚也沒什麼關係,反正千百年來,對海棠的讚美與歌頌,從來就沒有間斷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