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現象會停止還是往前行?前聯合報記者王鴻薇認為,來賓不應為上通告而上,「名為評論,實為表演」的現象會重挫形象。前中時晚報記者唐湘龍則說,上節目時用淺顯易懂的說詞為觀眾帶來資訊,在吐槽與質疑的過程中取個平衡,「名嘴已不是正面的字眼,目前不缺貨,呈現著濫竽充數現象。」
文化大學副教授鈕則勳表示,任何人都不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名嘴照著分配的資料敘述,而資料又從網路下載,執行單位功力備受考驗之下,容易出錯。也因此,他認為,名嘴要以「四不」自制─不熟的議題不進行討論,不影響本位工作,不要變成政黨傳聲筒,更要警惕的是,不要帶有政治情緒發言。
寬信律師事務所律師陳麗玲認為,現今以「言論自由為名」而恁著名嘴大放厥詞,政府無法可管,小市民卻可以選擇關掉電視。她指出,言論有公然侮辱及誹謗兩罪,電視播出是共見共聞的事,應有憑有據發言才不致失格。基本上有任何糾紛,談話節目還是必須負起責任,不能用一句「來賓發言屬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節目立場」就解決。
日本留台學生恭子說,朝日電視台《徹夜現場暢談》由著名的政治評論家田原總一朗主持,有很龐大的製作費和製作陣容,言論持衡,不以收視率為考量,來賓帶著專業侃侃而談,讓人信服,因此收視率穩定,電視台也肯砸錢。
評論員事先做足功課,以謹言慎行,尊重人權、保護隱私做基本素養,有錯也會立刻道歉,並提出正確言論,不像台灣,前陣子林益世收賄案蹦出個X先生後,名嘴「休息一下」就算了事。恭子認為,良好的自制力和輿論制衡力,應該是日本媒體和政論節目、談話節目維持公信力的主要原因。
觀眾會看膩嗎?曝光密集的沈玉琳不認為目前氾濫的談話性節目會消失,「受制於大環境不景氣,製作費偏低的情況下,只要擺幾張椅子,製作費低的談話節目,應該還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