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格蘭泰藥廠總算在經過半世紀後今年的九月一日,首次對「沙利竇邁」(Thalidomide)這種導致新生兒畸形的藥物,向受害者道歉。這個遲來的道歉,受害者不只不領情,還更加憤怒。
沙利竇邁是一九五六年在德國推出的鎮定劑,當時被認為很安全的藥物,可以緩和懷孕害喜的不適,而且效果很好,很快賣到全世界。一年後發現,懷孕初期服用沙利竇邁的孕婦,會產下畸形兒。一九六一年,沙利竇邁被要求全面回收,不過為時已晚,全世界已經因為沙利竇邁,生出了一萬多名畸形兒。
據臨床統計,懷孕早期服用沙利竇邁,產婦生下畸形兒包括海豹肢、四肢短缺、骨骼發育不全、眼部異常、先天性心臟病、腸胃道或泌尿道異常,及其他臟器的異常。德國因孕婦服用沙利竇邁而產下一萬名畸形兒,英國約四百名,日本有一千名,台灣有兩、三百人受害。
當年格蘭泰藥廠為此支付了超過一億西德馬克的賠償金,其後又總共付了相當於新台幣一百九十億的補償金;但受害者家屬相隔五十多年才聽到一句道歉,多年來不曾給予受害人應有的關切。
格蘭泰藥廠當年也有難言之隱。近兩年最新研究甫證實,沙利竇邁其實是德國納粹科學家研發,並曾利用集中營囚徒進行實驗。二○○九年,沙利竇邁基金會執行長姜森舉出文件指稱,這個藥其實是由納粹科學家安布羅斯研發,並且早在一九四二年就曾以另一種藥名問世,當做解毒劑,由當時被納粹控制的法國藥廠生產。戰後,安布羅斯進入格蘭泰藥廠服務,格蘭泰後來向那家法國藥廠買下沙利竇邁的權利。
當年格蘭泰藥廠很可能就知道沙利竇邁的歷史,而換個名稱上市。因此當年格蘭泰對於沙利竇邁爭議,一直保持沉默。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日昨格蘭泰藥廠在道歉聲明中指出,半個世紀來,格蘭泰藥廠遲沒道歉的原因,是因為該藥廠內部一直處於「沉默的震驚」。但這不能作為格蘭泰藥廠遲不道歉的藉口,更不應放在聲明當中,在受害者的傷疤上灑鹽。
心理學家曾經針對道歉的基本元素做過一項經典的調查,發現真誠的道歉,如果沒有包含四個元素,效果就會打折扣。這四個因素是:表達自責、承擔責任、承諾自制(不會再犯同樣錯誤)、提議修補(主動提出補償方式)。格蘭泰藥廠犯下的錯誤,深遠嚴重,顯然經過半個世紀,藥廠還在為自己找藉口,沒有真正的自責和反省。
格蘭泰藥廠的這種心態,其實在我國政府各部門也不時可見。華隆工會罷工到第八十九天,勞委會主委才跟工會幹部見面,承諾願意召開跨部會的會議調查資方的不法情事。奧運選手表現不佳,體委會主委砲打選手,卻未見檢討過去幾年體育政策哪裡失當。油電雙漲引起民怨,經濟部下令要台電和中油改善營運,但兩家公司還是編列數十億元的員工福利金。
這些現象,都會一點一滴地形成民怨,日後要再道歉,都已經為時太晚,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格蘭泰藥廠的殷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