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真奇妙 太空飛行系列之五: 好奇號的火星任務開工了

楊祖愛 |2012.09.07
1254觀看次
字級
好奇號探測車圖解:(A)車輪最高速為4cm/秒;(B)化學照相機;(C)機器手和手臂上的工具;(D)(E)採集的土石樣本,送進探測車的分析室裡,分析其成分。 非報系

好奇號火星探測車於八月六日成功降落於火星赤道附近的蓋爾隕坑邊緣後,在世人驚歎聲還未停息時,它已經在火星新家土地上,開始忙著工作了。

首先,要換新的電腦軟體,好奇號的八個月長途旅行由起飛至降落,用的是一套為飛行而設計的電腦軟體,好比我們出門去旅行,按照腦子裡想的旅途規畫行程前行,當到達目的地之後,行程表就用不著了,而需要按照腦子裡想好的活動計畫在當地活動。好奇號的電腦軟體也是這樣的,現在已經達到目的地了,美國太空總署在加州對火星的地面控制中心發出指令,把旅行期間用的那套電腦軟體程式取出來,換上在火星上操作行動要用的電腦程式。

這套新的電腦程式可以指揮六輪的好奇號探測車在火星地面上行走爬坡,並且啟用車上的儀器來探測火星土質及岩層樣本。好奇號在更新電腦軟體後試車時,發現一顆測風向和風速的感應子損壞了,沒有反應,猜測其原因可能是在好奇號著陸時,其線路受排氣衝擊或是被地面碎石反彈擊中而損毀,好在還有另一顆同樣的感應子,可以擔任同樣的工作,測得風向和風速,以決定探測車是否該朝某個方向繼續前進。

探測車上的機器手也十分重要,這隻手臂有2.1公尺長,可伸縮轉動,手上附有30公斤的工具,包括一個鑽子、一個勺子、一架光譜儀和一架照相機。用它們來採取火星地面的土石樣本,送進探測車的分析室裡,探測車裡有兩個分析室可以分析土石的成分,再把分析結果傳送回地球上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據此決定指揮它下一步該去何處採集土石樣本。

基本上,好奇號想探測的是火星的土質是怎麼形成的,是否以前也曾經像今日的地球上一樣有水分?為何今日火星變成這麼乾燥?有這麼多堅硬的岩石?它上面是否曾經有生命存在?

好奇號探測車上還有一組先進的化學照相機(Chemistry & Camera),其內的雷射機用脈衝的方式可以把激光射到7.6公尺以內的岩石上,只需射一個像針孔那麼細的小洞,洞孔內被射開的岩石立成灰狀,並且因高溫而發光,這時光譜儀就用上了,它可以依光線的顏色來解讀灰土中的化學成份。

複雜的機器和化學照相機是完全自動化的,因此,也是好奇號上面最容易出故障的機件,這些全自動化的工具,一般廣泛的通稱是機器人(Robot),機器人在近代多被使用,代替人類做難度高或耐力強的工作,比如去危險地區如災區現場,或是做長期不能中斷的重複動作等等,美國太空總署的機器人技術先進,在火星探測上的使用更是可圈可點。

好奇號在火星上的第一個工作地點,照目前計畫是在離降落點不遠的Glenely,因為此地有三種不同的岩層,一處顏色較淺的地帶,有可能比較適合鑽採樣本,另一地區有許多小坑,科學家猜測可能岩層較老而且質地較硬,第三種岩層看起來與好奇號著陸時衝擊到的地面有些相像,好奇號著陸時,因為高溫高速的衝擊而使地面急速壓縮,有烤焦的樣子,所以這種岩層也值得研究。

好奇號預計在Glenely工作大約一個月後返回到蓋爾隕坑,再往4800公尺高的夏普山去,那兒一層一層的岩石,可能埋藏著生命跡象的密碼,好奇號此行預計費時地球年二年,若能找到解碼密笈,將不虛此行。



本版科學顧問群:吳祚任、倪簡白、邵廣昭、柳中明、馬哲儒、陳國東、胡植慶、黃崇源(按姓氏筆劃排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