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隨著電影《鐵道游擊隊》主題歌唱響,微山湖的名字也傳遍大江南北。然而微山湖的真面目,卻蒙著一層神祕面紗……
微山湖又叫南四湖,由微山、昭陽、獨山、南陽四個彼此相連的湖泊組成。它位於山東省南部的微山縣,南北長一二○公里,東西寬二十五公里,水域面積一二六六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上,浩淼的水波接天連雲,萬畝荷蕩鋪錦迭翠。看似「靜悄悄」,卻蘊藏著豐厚的歷史積澱和奇幻的自然景觀。
湖上蜃樓如仙境
海有「海市」,山有「山市」,湖也有「湖市」。儘管這一神祕現象十分罕見,但微山湖上卻多次出現。
微山湖上的「湖市」多出現在晴朗天氣的日出之前。此時,在煙波浩淼的湖面上空,會隱隱約約地出現一座古城。古城的城牆巍然屹立,正面偏右方有一座城樓。片刻,只見城門開啟,有不少長袖大袍的客商行旅,或挑擔,或推車,或騎馬,或牽驢……絡繹不絕地出入其間。等到日出時,景色漸淡漸遠,古城慢慢消失,一切又恢復正常。
關於湖市蜃樓景觀,當地有不少傳說。人們普遍認為,這蜃景是沉入湖底「古留城」的真實再現。有一則傳說講了這樣一件事:
某年,有一外鄉人路過微山湖,黎明時分,他走進了一座古城,只見城內店舖林立,車水馬龍,熱鬧非常。他想問一下這是什麼城,便到一家鐵貨店去打聽,但店主對他視而不見,聽而不答,這使他十分納悶。
他又拿起一口鐵鍋,看店主人的反應,但是,店主人仍無反應。他試著將鐵鍋拿出店門,店主人仍無動於衷。於是,他大膽地將鐵鍋帶回家。用它煮飯,鍋裡的飯總吃不完;用它盛糧食,糧食取之不盡。他又用鍋裡的糧食周濟窮人,使許多窮人免於饑餓。後來這事被縣太爺知道了,就以向皇上進貢為名,把這口鐵鍋搶走了……
微山湖上的蜃樓奇觀,直到近些年還出現過。作家殷允嶺在他的散文〈湖市蜃樓〉中,就寫到他在一九八四年六月的一天,親眼見到的蜃樓景象:「在蒸飄的雲霞下,在牛乳般的湖霧上,它(仙閣)的毛茸茸脊面猶若仙山的緩坡。它的倒影印映於湖上,印映於葦荷隙間的明水,活如沉陷千年的古留城之籽發芽出水……」
湖底有座古留城
在微山湖湖底,有一座神祕古城,史稱「留城」。它睡在湖底,至少已有四百多年。關於這座城的興衰,史書上有不少記載。
留城位於微山島西南六公里處,是微山年代最久遠的古城。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秦統一六國後,在此設留縣;至漢代,留縣成為張良的封邑。以後歷朝歷代,留城始終存在著,且一度成為魯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唐以前,這裡一直保持著繁榮景象。
留城存在了幾千年。隨著黃河的泛濫和微山湖的形成,約在明末清初,它就逐漸沉入湖底。關於它的沉陷,民間有幾種說法。其中一說流傳較廣:
明初,留城住有一戶叫劉伯通的人家。一天,祖上顯靈說「留城要陷」,命他速造一條木船,只要大門口兩旁石獅子眼睛變紅,就迅速上船逃難,直至遇有火光的地方才能上岸。
於是,全家人急忙伐木造船,並派人輪流觀察著石獅子的變化。一天,輪到劉伯通的外孫看守,他頑皮的抓了一把紅土把石獅子的眼睛給塗紅。霎時間,天昏地暗,洪水滔滔,很快留城淹沒了,人和牲畜都葬身水底,只有劉伯通一家借著木船死裡逃生,隨水漂流。
一天夜裡,他們見遠處有一點火光,忽明忽暗,便拚命將船向火光划去。上岸一看,原來是一位老漢正在吸旱煙袋,他們便在那裡住下來,給這個地方起名叫「遇火地」。
經過一代代繁衍,這裡逐漸成為一個村落,就是現在韓莊鎮前的性義村。韓莊劉氏族譜碑及家譜中有這樣的記載:「吾祖劉氏,世居彭城,始遷留城。永樂二年(一四○四)八月十三日子時,尹河漲水,湮沒留城。劉伯通攜三子來嶧陽定居……」這跟傳說基本吻合,只是留城沉沒的時間,比通常的說法早得多。
留城陷後,其遺址曾在湖乾涸時露出過水面。後來,由於微山湖淤積,留城遺址再沒有出現過,但民間卻有留城六十年一現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