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我修習了一堂叫做「服飾心理學」的課程。課程中,學生分組做服飾對心理與行為影響的實驗,讓同學們初窺「穿著對形象的重要性」,也成為日後我在形象管理課程引領學員們認識形象的基礎。
有一組同學親身測試「穿不一樣的衣服,男友對她的反應」;有一位在IBM公司擔任行銷經理的同學測試「穿著套裝是否可以提升客戶的信賴度」;我這一組則仿效知名形象顧問John Molley測試場景:我們讓同組的一位男同學在人行道前等紅綠燈,當紅燈亮了但左右沒有來車時,他就直接闖紅燈穿越馬路。測試結果發現:當他穿著體面的西裝闖紅燈時,後面的路人會因他的帶頭而跟著走;但是當他換成衣衫襤褸的模樣在相同的情形下闖紅燈,後面卻沒有任何一個路人跟隨他。
另一個寶貴經驗來自於我的醫生客戶,他送我一本書《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分享在醫界「白袍」的力量。書中有段作者的親身體認:當年在醫學院念三年級的作者到榮民醫院當見習醫生幫病人插管,書中文字引述如下:
「一切進行很不順利,我就是沒辦法將管子從他的右鼻孔弄進去,於是我再試左鼻孔,但還是沒有成功,只好再回到右邊。這時病人的左鼻孔已經流了不少血,好像幾條小河般流下來,進入他的嘴巴,再滴到他的綠色睡衣上……終於,管子通過了鼻腔,彎進老榮民的喉部。我還來不及說『吞』,他便猛烈地喘氣、嘔吐……我嚇壞了,粗暴地將管子拔出來。他尖聲急叫,然後他的右鼻孔也開始流血了。我從旁邊的洗手槽那兒抓了些紙巾,弄濕之後,盡力幫他止血以及清乾淨。……『非常非常抱歉,我們等一下再試好了。』我虛弱地道歉,害怕他會對我的無能大大生氣。然而,他只吸了一口氣,微笑說:『沒關係,醫師……謝謝你替我做的一切。』
我簡直是從病房逃出來的。站在走廊上,我重新整理一下頭緒。
這個人怎麼了?一個陌生人走到他面前,將一根武器插進他的鼻子,害他鼻血流得像噴泉一樣,直到他將午餐全吐出來才停止,旁邊還有六個病人在看著呢!如果在路邊,這絕不會被稱為醫療程序,而是暴力毆打,還有目擊證人呢!然而,讓人訝異得不得了的是,他很感謝你,謝謝你『替他做的一切』!……我看著身上的白袍,這不可能只是一件普通的衣服,一定是什麼魔法師的袍子。這一件白色的東西是我唯一的資格,他不只讓我免於被控襲擊老榮民,反而還令他感激莫名。」
這就是「服飾心理學」!人們會因為他人身上的穿著,而對這個人抱持著「既定印象」,就像我們會聯想穿上「白袍」=專業的醫生、筆挺「西裝」=信任託付的律師、時髦創意裝扮=服裝設計師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