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支平凡的指揮棒,能變成寫詩寫歌的生花妙筆,一雙看似平凡的玉手,可引出無限美妙音聲,她就是畢業於師大音樂系的范佩竹老師。
合唱團基本團員的養成絕不是一蹴可幾的,老師要我們練習各種口型,要我們懂得保護聲帶,懂得團隊的合契,懂得挺直氣管、弓起上顎,用丹田腹腔的力量運氣、將聲音飽滿堅實的送向遠方。教室前上方懸有佛像,老師說:「唱出的聲音要經過我頭部的上方,以拋物的曲線送到佛陀那。」
老師要求我們,唱出的詞一定要咬字清清楚楚,絕不准拖泥帶水,含糊籠統。還趣味的指出我們的客家國語,如楓、紅、飛啦、山、永啦、要捲舌的、不捲舌的,通通一個一個叫出來矯正,這當兒我們好像又回到了小學一年級的年少時光,真好,參加合唱團的團員竟然能夠讓時光倒流!還有,凝想著將聲音送到佛前的時候,不是觀想佛、唸佛嗎?不也是酖酖當下修行。
寧向西方勤修唱,不留無常片刻寂。
老師總是在豎耳,注意傾聽我們唱出的聲音,她總在找碴,她說:「我要聽的是完全純正、圓圓、飽滿、共鳴的、不含雜七雜八、有的沒的聲音,一而再再而三的耳提面命。」咦?這不正應了古德:「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法句嗎?老師在說法了!於是乎內心興起「佛光乍現」的狂喜。
星雲大師對於「禪」的詮釋:「禪是真善美的境界。」而合唱團要求的是聲聲和諧,不能因個人的荒腔走板,壞了「大眾的集體成就」。
原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練習的過程當然是「珍奇怪獸百出」,老師則像佛陀說法般利用各種方法、譬喻,修正導引我們的唱法與聲音。每當我們練唱過後,滿足、歡悅、開懷的神采盈滿了老師的笑顏,我們呢?盡在不言中「與有榮焉」。在教室外聆賞的住持師父也進來了,他笑得充滿法喜的喜悅:「好美好美啊!真想參加!」師父一聲由衷慈悲的讚嘆,殊勝三冬暖!如甘霖普降,深深的滋潤我們全體師生渴望被讚美的心田。
是合唱團的「因緣」滿足了老師的成就。一位宗匠氣魄的老師滿足了我們的「增上緣」!也滿足了我酖酖老人,不是年齡,是心境!
「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岸水轉,遇舟水轉,人生旅途何妨委屈婉轉。」轉念想想,其實合唱也是一種共修的方式,我們有「正道」的認知,我們有「共同」的信仰,我們引吭歌唱,心境常歡樂,我們無事掛心頭,我們為追求天籟之音,因讚嘆而唱,唱偉大的佛陀、唱佛恩、唱楊柳觀音,唱到妄念俱無,唱到世紀生春,也許那一天靈光一閃竟然唱出「明心見性」酘酘。那可是不預期的收獲!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同修問余作啥去,答曰:「到大明寺合唱團唱歌去。」
當然,我們也參加了競賽,為的是肯定團隊的實力,在開心之餘、在得失之間,慣常的,住持師父總會適時契機的給我們收韁勒馬、鼓勵、開示:「不能自滿、不要氣餒、用平常心觀唱。肯定自己的進步。我們要以信、願、行的菩薩精神,極力參予社區活動,實踐禪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