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一九一二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今年七月九日剛好屆滿一百周年。
這個當年在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的倡議下,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由作家魯迅勘選國子監為館址的大陸國家級博物館,百年來歷經政治、變遷、改名、增設,二○○三年二月合併中國革命博物館,組建成中國國家博物館,二○一一年完成新館建設。該博物館文物收藏量由建館初期的幾萬件增長到目前的一百二十萬件,其中不乏國寶級的絕世精品。
二○○五年起擔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長的呂章申,七月十日與來自十五個國家、近五十位世界知名博物館館長和文化機構負責人,以及內地、港澳博物館、美術館長約四十人,齊聚國博館,出席「百年國博——中外博物館館長論談會」,祝賀國博館誕辰一百周年。
呂章申以「當代博物館文化傳遞與公眾服務」為主題,就國博館辦館方針、擴建工程、藏品、展覽、公眾服務、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七個方面介紹國博館。他說,新國博館自去年三月開館以來,觀眾數量已達六百多萬人,與民眾的距離愈來愈近,面對未來的變革世界和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國博館會在堅持優良傳統之餘,向世界學習。
作品見證百年歷史
為了慶祝一百周年,國博館舉行「中國雕塑百年作品展」,匯集近百年來的雕塑精品力作,從中國現代雕塑的開拓者李金發、劉開渠、曾竹韶,到新中國成立後一代中堅錢紹武、潘鶴、王克慶、程允賢等,再到當代中青年雕塑家,以生動、厚重的雕塑藝術語言,見證一個世紀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
此外,大陸知名書畫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的崔如琢,在七月底也捐贈近兩年創作的十幅巨幅指畫山水作品給國博館。所謂指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特殊畫法,以手指代替毛筆蘸墨作畫,並以手掌、手背的靈活運用,創作出一種具有獨特表現韻味的繪畫形式。
事實上,新國博館去年以來已先後接受周掄園、石魯、陳之佛等中國著名畫家家屬的捐贈,以及韓美林等當代著名畫家的捐贈。
創新展覽備受矚目
原本舊國博館總面積為六萬五千平方公尺,一年進館觀眾約二百多萬人。新館總面積擴大三倍,近二十萬平方公尺,一年遊客可達上千萬,「這對我們的服務水平和設施以及安保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國博館開幕後半年,呂章申接受媒體專訪時說。
而開館後展覽主題從「復興之路」、「館藏現代革命歷史經典美術作品」到「古代中國」、「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中國古代瓷器藝術」,展示中國的現代成就和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配搭世界文明的專題展覽,例如德國「啟蒙的藝術」、祕魯「印加人的祖先」等,還有引起正反意見熱烈討論的法國「路易威登(LV)藝術時空之旅」,都受到歡迎。平均每天三萬人進場,需要排一個小時的隊伍才能進館。
從人文展現大國氣度
綜觀全世界的博物館,若以建築面積來比較,大陸新國博館無疑是目前世界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博物館。難免引發外界解讀成「大國」宣示意味濃厚。呂章申說,「我們所說的大國,第一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國。第二,我們是文化大國、文明大國、歷史大國,我們還是人口大國,還是地盤大國。」
近幾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呂章申也不禁憂心「外國人好像把我們當成暴發戶,形象並不好,當然,是有不懷好意的人。我們今天建了這個博物館,是什麼形象?是軟實力的形象,是對國民最大的惠民工程,從文化的角度、歷史的角度、人文的角度去關懷我們的民生。這就是國家形象和文化戰略。」
他說,並不是面積大能夠體現大國形象,場館只是一個硬體,但還是必須有它,才能往裡面裝軟體。
「這裡的展陳也會體現大國地位,是別的任何國家都做不到的!第一,我們設計了古代中國陳列,展現五千年文明史,用十個展廳,把各個時期的文明成就展現出來,國內任何博物館都做不到這種通史性質的陳列,是歷史和藝術並重。」他認為,文物代表了當時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例如沒有生產力就造不出青銅器來,這些都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
「你看,羅浮宮的主要藏品是油畫,雕塑是個別的,油畫就那些,如《蒙娜麗莎》。大英博物館呢,都是拿別人的東西,如埃及、中國的。我們這裡的文物,都是藝術性、科學性、歷史性高度發達的。很多都是國之重器。在這裡,讓大家能找到兩個尊嚴:一個是國家的尊嚴,一個是每個人自己的尊嚴。」他說。
從國博館中找到民族尊嚴
擁有建築師執照的呂章申,為外界解說博得國內外專家一致讚賞的新館建築特色,他說,「老館畢竟是當年的十大建築,中國人看了近五十年,已經很習慣了。……原先方案是採取和老館建築對比的辦法,比如說使用向上翹起的金屬飄屋頂,光大廳就二萬四千平方公尺。現在整個建築保留了老建築西、北、南三個立面。向東、向下、向上擴建,將新建築嵌在老建築之中,與老建築保持風格上的高度一致。」他高興地說,吳良鏞、李道增、關肇鄴、何鏡堂等中國兩院院士都曾來看過,認為新館的建築思維有別於大劇院、鳥巢、中央電視台,是近些年成功的例子,給予很高的評價。
國博館過一百歲生日,呂章申在國博百年慶典前夕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我希望每個公民能在國博館找到民族的尊嚴。」他說。
呂章申認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和軟實力,很大程度體現在博物館上。比如,人們到了法國,一定要看羅浮宮;到了英國,要看大英博物館;到了美國,要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澱,可謂博大精深。博物館在提升民族文化水準,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能發揮重要作用。
呂章申強調,對於國家博物館,「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是建館目標,「人才立館、藏品立館、業務立館、學術立館」是辦館方針,「歷史與藝術並重」是功能定位。「我一向認為,光靠建築面積及規模,無法撐起博物館之『大』。中國五千年文化裡包含著豐富深厚的藝術和科學,強調歷史和藝術並重,更能凸顯中國博物館的特色。」
新國博館共有四十八個展廳,展出空間近七萬平方公尺,呂章申為了營造出「無處不歷史、無處不藝術、無處不學術」的殿堂氛圍,堅持「以人為本」,把「向觀眾提供文化服務」放在首要位置。而種種特色也讓國博館成了北京新的觀光熱點。
「這是令人振奮的,是一代代博物館人努力的結果。」呂章申表示,中國國家博物館百年以後,要有新的目標,要努力完善和提升現有體系,並提高博物館人和公民的素質。
「這個偉大殿堂屬於中華民族每一個公民,這是每個中國人與祖先對話和交流的地方,是中國人重要的精神家園,我希望每個公民都能在這裡找到民族的尊嚴。」呂章申說。
小檔案
呂章申,1955年生於河北省大名縣。1977年就讀清華大學建築系,師從知名建築學家吳良鏞、李道增,並跟隨著名畫家王乃壯、華宜玉等學習美術。1980年分發至文化部,先後在文化部計畫財務司和藝術局計財處工作,1992年起擔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2000年先後擔任文化部計畫財務司司長、人事司司長。2005年9月起,擔任中國國家博物館長。
從事書法創作研究近二十年,曾向著名書法家啟功、朱乃正、張榮慶等學習,又因他在文化界多年,耳濡目染,在書法上走出一條獨特的路。一般認為他的行草樸實簡潔,結體布局疏朗,整體意境散淡,內在氣韻秀潤,以「精而造疏,簡而意足」的特點,表現出與時流迥異的獨特風格,作品不僅在報刊、雜誌上發表,還被多家博物館、紀念館和個人收藏。曾於二○一○年應台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之邀來台展出書法作品,也義賣展出作品,義賣所得全數捐贈予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作為書法獎學金,以鼓勵台灣年輕人學習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