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一七一九~一八○四),號石庵,山東諸城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職同丞相,書法以濃墨著稱,時人喻為「濃墨宰相」。
劉墉的書法學習過程,初從趙孟頫入手,後學鍾繇、顏真卿、蘇東坡及各家法帖,尤其顏字鍛煉極深,中年以後自成一家,飽滿的線條在濃墨的襯托下,初看柔軟輕滑,若棉花團一般,細觀之則有股勁勢含在其中,隱然可見其書頗具重量感,故有「如棉裹鐵」的美譽。
他敢於創新,能超然獨出,不受限於古人,當時書法即名滿天下,因此不免遭人忌。書評家包世臣於《藝舟雙楫》記載著劉墉一段趣事,內容大致這麼寫著:
彼時亦有善書者名為翁方綱,其女婿戈仙舟正是劉墉的學生。某日,戈仙舟正拿著劉墉的書法請教岳父翁方綱,翁方綱看了劉墉的字不以為然的說:「你回去跟你老師說,他寫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
戈仙舟回到老師家後,如實轉述。劉墉聽後放聲大笑,然後對著戈仙舟說:「回去問問你的岳父翁方綱,他的字有哪一筆是自己的。」
這一往一返的答問,可以看出翁方綱與劉墉兩人的氣度及性格。書法家執筆寫字,纖細的毫毛透過柔軟的宣紙,所留下的墨跡,傳達的正是執筆者的心跡。字寫得好的「輕快而能謹嚴,繁複而能明淨,雄偉而能平易」,從字裡行間能認識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