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電影引發的槍擊案,有著許多「電影情節」。科羅拉多州警方表示,他們辛苦一天多,總算拆除兇手賀姆斯用炸藥和易燃物在住處精心布置的詭雷和陷阱。
奧羅拉警察局長歐茨對此極度憤怒。他說:「裡面的設計,用意根本就是不管誰來就送命。案發後,誰最可能進這間房子?當然是警察。」他表示,凶手對這個城市和民眾幹了這種事,還設計對付警員,他能不氣嗎?
賀姆斯這些裝置相當精細,這樣的情節常在電影出現。電影「教育」了他。好萊塢電影渲染殺戮、恐怖和血腥,早受詬病。近年,好萊塢電影的暴力文化甚至有低齡化跡象,《白雪公主》改走暗黑路線,連玩具泰迪熊都變成壞小子。
美國青少年從小接觸到這些畫面。耳濡目染,難辨是非,慢慢傾向於把暴力變成宣洩情緒的常規手段。此外,青少年也沉迷電玩,深受暴力電腦遊戲影響。警察在賀姆斯的住所,發現各種戰爭和打鬥的電子遊戲。
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妄想意識和精神症狀傾向較高,可能提高攻擊的危險性。賀姆斯疑似有自我認同性格障礙,這類網路成癮者偏向「解禁慾望」,亦即做出現實裡不敢做的行為,越想從網路解禁慾望,愈容易成癮。
暴力遊戲讓孤獨青少年得到現實生活中難以滿足的勝利快感,甚至分不清生活與虛幻。即便蝙蝠俠這樣的正面形象,也與暴力密不可分,以暴制暴伸張正義,贏得歡呼卻無須負任何法律責任。
縱容暴力文化,影響青少年的世界觀,便可能成為危害社會的疾病。在為受害者悲傷,對行兇者憤慨的同時,人們不禁要問,美國暴力文化何時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