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定國
美國奧運代表團制服由知名品牌雷夫勞倫(Ralph Lauren)贊助,雷夫勞倫本人親自設計,外包給中國廠商製作。參議員瑞德看到標籤「中國製造」,痛斥是恥辱,主張回收燒掉,結果掀起全美討論風浪。
美國不是第一次穿「中國製造」的奧運制服,譬如二○○八年的北京奧運。
追本溯源,美國奧會一九九八首次請運動服裝公司設計隊服以來,美國運動員從來沒穿過「美國製造」的。前十年,都由加拿大品牌Roots設計,並在加拿大生產,二○○八年起改由雷夫勞倫設計。
儘管網路上幾乎一面倒反對奧運制服「中國製造」,但也有人認為如此「政治化」非常荒謬。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懷特菲爾表示,政客明顯是為了年底大選,他調侃,「不管運動員穿什麼衣服,我們都支持他們,而且將透過『中國製造』的電視替他們加油。」
回家看看 哪些美國製
最近,民主黨的歐巴馬和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互轟對方將製造業外包,造成美國失業率無法下降。
共和黨、民主黨都有人批評,民主黨眾議員伊斯雷爾說:「這不僅是標簽問題。今天製造業有六十萬就業機會,奧會卻將制服外包給中國,這不只是離譜,甚至是愚蠢。」
紐約眾議員聯名致信奧會,稱在美國製造奧運服裝可帶來十億美元收入,外包是傷害美國經濟與自尊的蠢行。英國廣播公司(BBC)說,一套「美國設計、中國製造」的制服在美國激發「罕見的兩黨共識」。
至此,白宮不得不出面回應,說不希望此事分散運動員的注意力,不過將來奧運制服會考慮由「美國製造」。
不過,有媒體要求參議員:「自己去試試,能否找到一件百分之百美國製造的衣服?」這又掀起一波話題。
名叫「雪人」的網友在華盛頓郵報網站寫道:「政客們有多久沒看看自己的服裝品牌及家中產品,看看有多少是中國製造、日本製造、巴基斯坦製造的?而他們一直無動於衷……現在突然開始憤怒,似乎有點晚吧?」
另一個網友說:「讓我們到國會議員房間,把所有不是美國製造的東西找出來,一把火燒掉。再到車庫毀壞所有非美國製造的汽車、手機和iPad。醒醒吧,夥計們,這是我們身處的世界;醒醒吧,聞聞咖啡,嗯…它們是哪裏製造的?」
世界工廠 正是中國啊
「經濟形勢越差,有關是否美國製造的辯論就會越激烈。」洛杉磯時報分析。除了美國士兵拒穿中國造軍靴,近年從總統玩偶、美國國旗、美軍貝雷帽到金門大橋,都曾因「中國製造」而掀波,給了鼓吹「經濟民族主義」的政客更多「政治飼料」。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認為,美國「經濟民族主義」抬頭,從二○○九年歐巴馬簽署「購買美國貨條款」就開始了。但美國本土「中國製造」的產品數量,卻與這些批判同步激增。
雷夫勞倫的服裝大都在海外製作,但這是全球化經濟模式:商標屬於A國,設計在B國,產地在C國…。全球化時代,去哪找「純血統國貨」?
雷夫勞倫遭批評還有一點,因為奧運制服上,該公司「馬球標誌」比奧運「五環標誌」還明顯。這似乎也合理,所謂商人無祖國,若不談民族道德,其實是合乎經濟學「追求利潤最大化」原則的。
中國經濟崛起,大家都說中國是「世界工廠」。美國有媒體指出:「很難想像比iPhone、iPad更美國的產品了,但它們同樣是美國靈感,中國製造。美國已不再是依靠紡織業的國家,可以斷言,瑞德本人也穿中國製的衣服。」不過,瑞德的發言人堅稱,參議員「火冒三丈那天」穿的西裝是美國貨。
害我破財 日本也光火
美國評論家勞拉‧莫拉說,「我為奧運制服難過,我寫下這些,哦,電腦鍵盤是中國製造。我也是透過中國製造的收音機得知消息。妻子外出,我拿中國製造的手機發簡訊給她。臨出門我看了下自己,天哪,除了一雙印度鞋,全身都是中國製造。後來我開著日本車去上班,途經BP加油站,意思是英國石油。」
「不可思議!」日本TBS電視評論說,「既然如此,美國當初為什麼要推行經濟全球化?美國總是制定規則,然後破壞規則。如果沒有經濟全球化,日圓也不會被迫升值,財富也不會流向美國。」
奧運代表團制服非本國製造,美國不是唯一。英國穿德國品牌、印尼製造,德國穿本國品牌、海外製造,都未引發非議。英國學者韋伯說,「英國人知道,經濟蕭條不是中國製造的衣服引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