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一髮動全身 南太平洋升溫 帶動夏季降雨量增加

羅智華 |2012.07.20
1257觀看次
字級
團隊前往南太平洋阿美帝島鑽取微孔珊瑚的岩芯。圖/沈川洲提供

六月中旬的梅雨鋒面讓台灣從北到南都感受到雨神的威力,尤其降下的驚人雨量更令許多低漥地區都 「泡在水中」,一波波的豪雨肆虐使得車潮眾多的交通要道成了一條條水淹及膝的「河道」,讓望雨興嘆的市井小民苦不堪言,不禁想問為何老天爺的雨勢來得又大又急!

普羅大眾的疑問也是學者專家長年以來一直想探究的問題,不少大氣學者都曾提出氣候變遷可能導致「大雨增、小雨減」的現象發生。像是國科會去年發表的「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中就明白指出,從台灣長期氣候觀測紀錄數據顯示,國內近50年來的降雨特性已和以往有所不同,雖然降雨天數比過去減少許多,但下豪大雨或暴雨的次數卻是一年比一年增加,這也意味著台灣未來可能得面臨「旱澇交替」的極端氣候型態挑戰。

事實上,不只氣候專家憂心忡忡,地質學者與國際團隊也透過南太平洋微孔珊瑚的鍶鈣比值變化,重新建構南半球海水表面溫度紀錄與氣候變化模式,結果從中證實台灣夏季降雨與南太平洋海溫變化的確有其關連性。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沈川洲表示,海洋與氣候變遷的關係向來密不可分,加上南太平洋又是全球面積最大的海洋,因此該海域一直是不少大氣學者的重要研究範圍。像是中研院與台大大氣系合聘教授許晃雄與中央氣象局技正陳雲蘭去年發表的研究成果,就是從近百年來的觀測數據中分析出台灣與韓國、東南亞島國的夏季降雨和南太平洋海溫具有同步變化的特性。

為進一步了解海溫升高與降雨增加的關聯性,台大地質團隊與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專家攜手進行跨國研究,前往南太平洋阿美帝島鑽取5支微孔珊瑚的岩芯,再結合「鈾釷定年技術」來量測珊瑚年齡,歷經七年研究時間,終於從微孔珊瑚骨骼鍶鈣元素比值的分析中,重新建構出從南太平洋350年來(西元1649到1999年)的海水表面溫度變化資料,研究成果已經刊登在「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遷)》期刊。

為何從「鍶鈣比值」可以測出海水溫度的變化?沈川洲解釋,珊瑚骨骼「鍶鈣比值」是一種溫度的函數,科學家研究發現,每當海溫增高1℃,就會導致珊瑚骨骼中的鍶鈣元素比值減少0.8%,換言之,我們可以將珊瑚的「鍶鈣比值」當作是一種「天然海水溫度計」,加上微孔珊瑚壽命可長達千年以上,亦有利於研究團隊觀測長期的海溫變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