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灣近海海溫較長期平均高約2度上下,利於多梅、多颱發展,所以今年多雨。即台灣自四月起,可能會連續五個月大雨綿綿,類似泰國2011年7~11月,結果曼谷在10月底~11月間,洪水不止。
今年,台灣近海海溫較長期平均高約2度上下,利於多梅、多颱發展,所以今年多雨。即台灣自四月起,可能會連續五個月大雨綿綿,類似泰國2011年7~11月,結果曼谷在10月底~11月間,洪水不止。另外如2011年初與2012年初澳洲淹水,都是因為反聖嬰現象,豪雨自前一年10月就開始,到隔年1、2月,配合颱風侵襲,在昆士蘭省創造出世紀末洪災。
在全球暖化趨勢下,兩類豪雨災難最令人擔憂。第一類是突發性破紀錄豪雨,如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破200年以上暴雨頻率的衝擊。這類豪雨,出現機率低,根本無法事前預報,莫怪乎氣象人員補風捉影,如近日泰利颱風行徑特殊, 搭配西南氣流,氣象局就重押高估降雨量。第二類是長期豪雨不止,如台灣今年若果海溫持續偏高,就非常可能出現連續五個月豪雨。此類異常氣候現象,尚有預測機會,但是能否防洪減災,實令人存疑。否則,2011年曼谷洪災豈會成為舉世震驚的新聞?
且不論今年多梅、多颱,政府與民間是否已經準備好因應。僅觀察六月雨災災情與各界意見,就可注意到:
1.多抱怨整體規畫不足以因應,最具代表性的是內政部長抱怨大台北地區人口太多,但人口往都市集中乃全球趨勢,如何可能改變?
2.多要求重視國土規畫利用,放棄易致災的山區,但此事已談了數十年,真屬「知易行難」,改變機會實屬渺茫!
3.多認為排水系統老舊,排水標準應提高,地底排水箱涵應該擴大等,才能因應破紀錄降雨衝擊。但是,排水系統又非電腦主機版上的記憶體(RAM),可以隨便拔起來更換,而且排水標準要調整到多少,才能因應不斷破紀錄的暴雨?
4.多建議應加強人為操作演練,以免緊急時出現狀況。此建議非常中肯,特別是在緊急救援方面。
其實,最可行的長期治水策略,就是維持與加強現有治水工程,但應將交通部納入治水負責單位之一。
其原因在於:將地球與大氣封隔的道路,才是一切災難的根源!
譬如市區建築密集,排水溝孔窄小。暴雨時,或是因為排水溝孔阻塞,或是因為都市積水無法抽排到暴漲的河川,所以出現道路迅速積水而形成河川的現象。屏東科技大學旁的「壽比路」,近日淹水一公尺,被學生戲稱為「壽比河」,就是典型例子。但交通部門卻說:排水溝應該擴大,非是道路問題,這豈不是推卸責任?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