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講--黑暗之光

陳建男 |2012.07.05
1413觀看次
字級

在圖書館翻閱《臺北,請再聽我說:外籍勞工詩文選集》,從第三屆到第十一屆,作品集呈現中文與各種外語的對照,我純粹讀詩。翻閱初始,與心中對詩的體會總有些衝突,靜心讀完,詩作有些近乎直述,寫夢、寫夢想,寫與雇主之間的相處,甚至控訴,但真誠,這應該就是所謂「國民詩」吧。這些作品集很少人注意,一如我們平日對這些外籍勞工的忽視。

多年前曾寫信到高雄市政府詢問《黑暗之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一書如何購得,這本作品集有黃信恩的散文,達瑞、果果與魏崇益的詩,都是當時有留意的創作者。這個獎以身心障礙為主題,這主題很吸引人注意,與同時期的宗教文學獎都是頗別出新意的獎項。由於深度近視,我對書寫弱視、失明的作品會格外關注,平日太依賴視像的我,若看不見,會怎樣呢?所以碩士班時我讀莫那能的詩集,這趟去香港,我留意到盧勁馳的詩集《後遺——給健視人仕‧看不見的城市照相簿》。

詩集後三輯的筆觸抒情,文字不艱深晦澀,我很喜愛那些描述風景的詩句,不知這些風景是記憶還是想像,無論如何,這些風景都是以肉身為媒介感發經驗的,與單純透過視覺的體察是有差異的。於是他筆下的光、色、乃至於溫度,都有延展的想像。前二輯對於視障生活略帶急切、不平的文字,雖然近乎散文,詩的質地依然剛硬,寫弱視者的生活:「我一直在適應迷路、空置,和對於生活的啞口無言」(〈告解〉),這樣的生活面臨著「接踵而至的屈辱和厭倦」(〈遺失〉)。平常較少讀到視障者的書寫,這些文字透露出不便與受到歧視,但肉體的種種局限都無法阻礙心靈的飛翔。讓我想到以前讀鄭順聰〈視障者之海〉,那想像之筆,正是五感相互替代,更為深刻的體驗。

在盧勁馳的筆下,還有涉獵各種知識的痕跡,他對梅洛龐蒂的嫻熟,使他更能在論述與書寫中表達細微的意見。他書寫視障生活的不便,「唯物主義的樂觀態度」一輯書寫各種輔助儀器,也讓更多讀者明瞭視障者的生活。除了透過詩,他也寫散文,這些文字關懷視障者的權益,對出版社、勵志書,都有其見解,而化解歧視的第一步,原不該只是同情。

文學應為一種關懷,關懷所立足的土地,關懷土地上的人,更應該有親疏遠近之別地向外擴散。生命的道路有時「初極狹」,但前方「彷彿若有光」,對於身心障礙者,書寫也許是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樂觀態度或許是苦中作樂,然而誠如盧勁馳〈誤認〉所言:「生存既不是一個邏輯的問題/願意生活下去的人自有其生活的方式/儘管這是永久的磨折/細膩,也總算得上一種快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