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UNCSD,Rio+20)領袖高峰會議日前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希望為地球畫出「我們所想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的藍圖。遺憾的是,高峰會雷聲大雨點小,最後淪為國際大拜拜,雄心很大,成就很小。
人類的永續發展是一個大哉問,從一九九二年的里約地球高峰會以來,這個涵括環保生態、食物供應、教育、貧窮、性別平等、經濟和社會發展,醫療衛生、物種多樣性等的多元觀念就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Rio+20會議共識文件被批評為缺乏企圖心與前瞻性,缺乏更明確規範特殊責任歸屬,無力要求各國給予具體的承諾與行動,也未賦予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更多的權力,規畫處理各國面對的問題。
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一個解決人類未來全方位問題的超大型會議本來就是天方夜譚。二十年前的里約地球高峰會,議題也涵括環保生態、食物供應、教育、貧窮、性別平等、經濟和社會發展,醫療衛生、物種多樣性等,提出許多建議和執行計畫,希望各國政府、民間組織和個人能推動實踐,解決人類共同的危機。二十年過去了,各國並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也沒有付出應付出的努力。
以里約高峰會的一個子題—氣候變遷為例。各國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簽訂京都議定書,雖然許多環保人士批評京都議定書的標準訂得太低,對減緩地球暖化的效果有限;但是由於美國不願加入,中國、印度、澳洲等排放大國延遲簽約、加拿大簽了又退出,使得這項應該是全球普遍性的共同行動大打折扣。簽約國也常因經濟發展和預算拮据等考慮,未能達成條約承諾的排放標準,讓全球減排的效果未如預期。
雖然未如人意,京都議定書仍是全球對抗氣候暖化重要的共同行動;但京都議定書的效期將屆,為了延續減少全球暖化的努力,各國接續進行哥本哈根、杜哈會議的談判,由於各國利益不同、對環保壓力的感受性差異,一直無法得出一致性結論,後續的談判也未見樂觀。
台灣雖不是京都議定書簽約國,但政府一直宣稱會遵守京都議訂書減排規範。制訂和執行行政策時卻經常得面對環保與經濟發展,民生負擔的衝突,使得政府一方面鼓吹節能減碳,一方面又准許建大煉鋼廠、石化廠,低電價、低油價的種種矛盾,顯示口號大家都會喊,真正執行時,因成本外部化、長期化而且共同承擔,相較下易被其他急迫性議題擠壓而延宕。
地球暖化只是永續發展議題中之一項,從全球節能減碳的努力和成效,就可以瞭解永續發展工作是何等龐大複雜,想要前進一吋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犧牲,稍一放鬆不但前功盡棄,且可能倒退到不可回復的傷害。
從一九九二里約地球高峰會二十年後,省思人類的生存環境,各國的努力並沒有拉回地球末日的鐘擺,二十年後不成功的里約地球高峰會,讓指針離午夜末日又更近了些。面對險峻挑戰,應該明白不能再依賴政府發動力量,全球人民應該警醒明白,要救這個瀕臨毀滅的地球,只有靠我們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