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農損與救災

 |2012.06.26
2796觀看次
字級

颱風雖過,但風災中損失慘重的農民仍陷困境。近日傳出,由於有老農因借不到割稻機,心焦之餘,竟然自殺,好在發現得早,救回一命。而此一事件卻暴露國內防災仍未竟其功。

日前颱風侵台連續大雨,首當其衝的中南部農損直逼十億元,農民損失慘重。生長期相對較短的菜農含淚復耕,可望逐漸走出風災。但一年一作或二作的稻農,如今仍身陷水深火熱中。原因竟然是,因為沒有割稻機,來不及搶收風災受損的倒伏稻作。

農民搶收倒伏稻,是為了趕快交給農委會收購,如果搶收太晚,稻穀會發芽,就沒有收購價值。儘管政府已經宣布,這次風災後,發芽稻穀也一律收購,沒有收購上限,但眼見辛苦耕耘的結果泡水、倒伏、發芽,農民心如刀割,當然希望快點收割。

問題是,因風災影響,一時間有太多稻作同時需要搶收,以致割稻機嚴重不足,農民排隊登記請割稻機業者搶收,情況已經嚴重到需要緊盯割稻機作業,割完一處、跟到另一處,以防止有人插隊使用割稻機,這也是一個台灣的「農業奇蹟」!

有幸登記到割稻機還算幸運,有許多農民根本連隊都排不上,因此,夫妻相擁而泣、老婦跪地懇求的畫面,一幕幕在田間上演。最不幸的,竟是有老農不堪心憂,喝農藥自殺。雖然萬幸救回一命,但卻顯示地方政府和中央農政單位救災慢半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缺乏周全準備與計畫。

早在六月初第一場雨災時,當時因為只收購乾穀,而農民借不到烘乾機,以致大批來不及搶收的濕穀形同報廢。當時農委會同意,連濕穀一起收購,農民總算稍稍心寬。

如今,則因為連割稻機都不足,想收割都不成,遑論報繳濕穀。從烘乾機缺貨或割稻機不足,一連串的農業問題相繼爆發,而政府卻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種消極被動式救災與解決問題的態度,令農民心酸,讓社會痛心。

農民是相對弱勢,生活艱難,這是長久存在的事實,各種農業機具動輒二、三百萬,多數農家買不起。即使買得起,也不符經濟效益。雖然目前有民間收割單位,在稻米成熟期間協助收割,但數量有限;且一旦遇到天災,農民搶收時,民間收割機不但不夠用,還會待價而沽,調漲收割費用,更增加農民損失負擔。

早就有農民建議,政府應該輔導成立專業的收割公司,協助農民搶收。對於目前的情況,則應再度出動過去常有的國軍協助收割。這兩項建議,前者屬長期規畫、後者屬立即救災,政府應該認真考慮,納入農業防災的一環。

天災不可測,馬英九總統一再說「料敵從寬,禦敵從嚴」。但這次風災,民眾只見氣象局料敵從寬,猛報超大豪雨襲台,嚇壞全台民眾,結果大大失準。禦敵從嚴呢?因不夠周延,以致颱風走了好幾天,農損由田間作物變成人命。兩相對照,何其諷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