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的豪大雨造成中南部重大災情,各地方政府對停班停課的決策莫衷一是,使得民怨四起。尤其新北市、台北市、高雄市都是在倉促間宣布停班停課,讓民眾為了接送小孩忙亂一場;宣布之後又不見豪大雨落下,顯然決策有問題。
過去碰到颱風天,停不停課問題一直困擾著決策單位。本來是由人事行政局負責,但每次都挨罵,太慢宣布挨罵,提前宣布、後來沒風沒雨又挨罵。最後人事行政局索性不管,把宣布的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於是變成地方政府每遇颱風就挨罵。
新北市在清晨六時多就宣布停課,可是許多學生還是一早起床,準備出門時才知道不必上課,但是家長卻上班去了。到了十時才宣布停班,兩階段決策讓家長難以調適。北市府也是在上午接近十時才宣布停班停課,許多學生和上班族上到一半回家。這兩種決策模式都開了首例。
類似這種停班停課的決策,最適當的時機是在前一天晚上宣布,以方便大家作息,臨時宣布任誰都難以反應,所以搞得民怨四起。而銀行、股市既已開了,也不能臨時打烊。因此整個決策的結果就變成擾民。
不知道各級地方政府為何要臨時決策?氣象局應該有很詳確的預報資料,就算氣象局偶有預報不準確時,也不至於離譜到晴雨不分,還是可以作為決策判斷依據。其實就是政府官員怕事!怕如果雨大了,沒有宣布停班停課一定會被罵翻,只好臨時決策。
決策疏失司空見慣,最離譜的例子就是油價宣布上漲幅度高達百分之十,一次漲個三元之後,竟連續十周下跌。國際原油價格的浮動有跡可循,而且國際許多分析家都有明確的分析,不知道中油為何會作出這樣荒腔走板的決策。可能中油是心態有問題。其一,太久沒漲了,好不容易馬政府推動改革,藉此機會一次漲足;其二,長痛不如短痛,以後國際原油再漲也不必跟漲了。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決策的盲點,決策者完全忽視專業,主管油價的中油沒有預判能力。地方政府對於停課停班也一樣,不管下午是放情還是豪大雨,反正放假皆大歡喜,不會出差錯,總比萬一出事好。
監察院在日前彈劾台電前董事長、現任和前任總經理,理由是台電自民國九十五年起連年虧損,但是卻以較自行發電成本更高的價格向民營電廠購電;導致台電多出五十九億元的購電支出,而這些高官退休後卻轉任民營電廠。這樣離譜的決策和行徑導致虧損。民眾能不對油電雙漲的決策生氣嗎?
監察院在彈劾文中指出:「決策異乎常情,悖乎常理」,這的確是各國營事業和各級政府的寫照,放著專業不管,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和官位,只怕眼前挨罵,而不顧及民眾的整體觀感,這樣的決策品質,要把國家帶到哪個方向去,實在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