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要不是美國提供了各種物流裝備來供應英、法,恐怕在美國參戰之前,這些協約國早就被德國打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中、蘇同樣也是靠美國的物資才能支撐局面,打敗敵人。
這說明「經濟條件」是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而「攫取經濟利益」則是戰爭的主要目的。
我們都曾在歷史課本上看過德國兒童拿著馬克當積木堆房子的照片,要不是一次大戰後的惡性通膨,後來又怎會有希特勒的崛起,造成另一場悲劇的發生?
戰爭不只造成了殘樓斷垣,也造成了貶值的貨幣和龐大的債務,為了避免陷入消耗戰與焦土戰的災難,孫子在他的兵法大作中除了提出「速戰速決」來因應,也同時建議我們思考「以戰養戰」的可能性。
〈作戰第二〉說:「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又說:「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六十四斗),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一百二十斤),當吾二十石。」
前一段是說善作戰的將領,只動員一次兵力,不會再三徵兵;運送糧餉也以兩次為限,軍需補給則由國內提供,軍糧可在敵國就地補給,如此食物就充足了。
後一段說高明的將領,必須盡量在敵國境內解決糧草的供應問題。得到敵人一鍾糧食,相當於從本國運送二十鍾糧食;耗費敵人一石草料,相當於從本國運送二十石草料。
這說明戰爭勝出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將敵人消滅,而是要獲得資源,奪取對手的糧草、車馬、人力,不但可以助長壯大自己,同時也等於讓對方加倍損失。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孫子想出這個「取之於敵」、「就地取食」的辦法,事實上,一般人要是拿四兩成本換取千金,鐵定被認為是金光黨,但是在戰場上使用「四兩撥千斤」這一招,省下這一次,可以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