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失敗後,民進黨內對大陸政策現出反省聲音,有人主張「轉型」。新任黨主席蘇貞昌有意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作為兩岸政策的決策平台。蔡英文則表示,贊同和對岸做有意義的交流,掌握中國脈動,形成自己的策略。
海基會前副秘書長游盈隆表示,民進黨一再迴避兩岸議題,長年圍繞主權、經濟議題打轉,如不能有新思維,未來會繼續落選。 他提出第三議題,就是談論大陸人權、民主,認為美國、日本、歐盟都會力挺,配合大陸民間力量的覺醒,有助於民進黨找到兩岸關係的定位。
此一說法呼應了蔡英文,她日前表示,民進黨要把促成大陸往自由、民主方向轉變的責任扛在肩上。這樣的思維並無新意,因促進大陸民主化一直是學界、輿論界長期熱門議題;但蔡英文有此認知,猶未為晚。
從晚近民主政治發展看,可預見大陸終將走向民主化。民主是因應工業革命與都市化形成的政治生活方式,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民溫飽之餘,自然會開始思考民主。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崛起;但他也說過,必須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經濟改革才能成功。這正是近年大陸面臨的瓶頸,只有更民主與透明,減少貪腐,民眾權益才能獲得保障。
台灣走過威權時代,如今民主逐漸成熟;「台灣經驗」確可供大陸參考。台灣應發揮更大影響力,敦促大陸走向民主。民進黨更有條件與共產黨對話,兩者間沒有仇恨,也沒有歷史包袱。
蘇貞昌屬意謝長廷擔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希望借重他靈活的論述能力,掃除與對岸交流的障礙。謝長廷確實不同於多數獨派,他提出的「憲法共識」,試圖把民進黨拉回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既與國民黨競爭,也與共產黨對話。
依謝長廷的邏輯,「台獨」是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唯一障礙,因此他強調民進黨、共產黨並無「冤仇」,甚至表示「早年推動獨立不是針對共產黨」,而是「被統治者反抗國民黨的統治」。確實民進黨向來反抗的是國民黨統治,追求的是民主、自由,與共產黨無冤仇。
以推動陸生來台來說,培養對台灣認同、有感情的年輕人,日後可以期待他們成為大陸內部的親台力量。但民進黨遭基本教義派綁架,百般阻擾,顯示民進黨鮮少思考台灣究竟應以什麼姿態面對大陸、面向共產黨。民進黨以進步價值挑戰國民黨,在大陸政策上卻鮮少提出進步主張。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說,兩岸和平發展仍有些問題,爭議要擱置,能合作的盡量合作,能交往的盡量交往,存異求同,當「同」的部分愈來愈多,化解「異」的可能性也會增進。
吳伯雄提出「存異求同」、「累積多同」、「增進化異」三項觀點,道理至為簡單。古今中外,無論大至國家民族爭端,小至鄰里家族嫌隙,「擱置爭議」的例子不勝枚舉,事緩則圓,才能相安無事,逐漸找出共識,終會將問題解決。
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將如何轉型,是否能「存異求同」、「累積多同」、「增進化異」將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