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準備重啟關西的福井大飯核電廠,首相野田佳彥指出,「停核電廠,社會無法維持。夏季用電巔峰期,關西缺電百之十五,突然停電,有人會有生命危險,有人會無法工作,也會有人失業。」他強調,「絕不讓福島核災再發生,已做好預防核災的對策與體制。」
今年三月福島核災一周年,民調顯示,百分之七十九日本人贊成逐步廢核電,但也有百分之六十九贊同讓部分核反應爐恢復發電,確保足夠電力供應。
世貿組織世界核協會統計,全球正在興建的核子反應爐有六十座,還有一百六十三座已訂購或規畫中。這個數字與該協會在福島核災前一個月發布的接近。
俄羅斯原子能集團公司說,「福島事故後,我們沒有損失一張訂單。」該公司去年底,國際訂單增至二十一座反應爐,多於前一年的十一座。
許多國家認為核能須保有一席之地,因核電站較少受礦物燃料價格飆升及天氣因素影響,天氣會增加風力、太陽能等替代能源的生產,礦物燃料則造成汙染。廈門大學核工業專家說,人們算來算去,然後意識到沒有核能是不行的。
在本國受阻的日本公司開始開拓海外市場並指出:「全球核能需求沒有降低。」但各國核專家擔憂,「日本這樣科技發達的國家都阻止不了福島核災,現在出售核能,能保證安全嗎?」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次長稱,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他說,只要有國家需要核技術,日本就有責任幫助滿足這種全球性需求。
日本人對自己政府和企業沒信心,是多慮了?日本官商為了輸出核能,拍胸脯保證防核災技術,是誇大了?
國際原子能機構五年前發表「直至二○三○年的能源、電力和核電」報告說,有鑑於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日益引起關切,未來幾十年核電仍是主要能源,核能產量預料至少擴增百分之二十五,或增加百分之九十三。國際原子能機構核能分析師艾倫‧麥克唐納說,「我們的工作與其說是預測未來,還不如說是為未來做好準備。」
德國決定二○二二年前關閉全部核電廠,由再生能源取代。德國再生能源智庫五月發布消息,太陽能電廠日前創最高發電紀錄,相當於二十座核電廠。
這個消息好得難以置信,因太陽能發電費用高昂,經濟效益不及煤炭和天然氣,各國已相繼削減補貼。太陽能面板廠也因需求不振,生產過剩,相繼申請破產。
台灣能建立非核家園嗎?如果廢核,少了兩成電力,只有兩種方式能維持電力充分供應:改用其他發電方式,或減少電力需求。今天開始,第一波電價調高,是屬於後者。
減少電力需求,少吹冷氣,只是治標之道。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二十年,全球電力需求每年將增長百分二點四,到二○三五年將增長百分之八十以上。這多出的八成需求,能靠「省電」應付嗎?
再生能源目前尚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發電,但應提高比重。德國的太陽能電廠發電量,相當於二十座核電廠;給各國的啟示是,讓再生能源更具競爭力是有可能的。
「省電」更要「發電」,尤其是「綠能發電」,才是治本之道。台灣南部多晴,太陽能電廠可以從這裡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