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欽不止創意十足,還愛心滿滿,他在自己居住的社區設計 「大嬸婆良心攤」:木製的攤架,左右各掛了一個紅色的燈籠,一邊寫著「各取所需」,一邊寫著「各盡所能」;攤子上擺著的是他親自種植的青蔬和蘿蔔、絲瓜、瓠瓜、南瓜、冬瓜、木瓜、苦瓜、番茄等根莖瓜果類農作物,有時還會擺一些家庭用品,沒有標價,旁邊有一個寫著「慈善基金」的筒子,讓社區內的居民隨意買取並隨意投錢,每個星期由社區管理委員會的總幹事收取一次,做為慈善基金,在適當的時候再以社區的名義作慈善捐款之用。
無農藥,有機菜,中吃不中看。
劉興欽在社區旁的荒地上種菜,只要不出門的日子,中午就下田整理菜園。大片的菜園每天都有收成,他根本吃不完,只好到處送人。
他看到郊區種菜的農人在自家菜園邊擺攤賣菜,有時兩個人照顧一個攤子,一擺就是一整天,太不符成本,決定以不耗人力的「良心攤」方式,將自己種的菜擺出來賣,做個示範。
良心攤上的蔬果「賣相」不是很好,但是社區居民卻響應熱烈,每天菜一上架,很快就賣光,因為大家都知道,劉興欽種的蔬果是絕對不用化肥和農藥的。
剛開始時,會有外傭偷番茄甚至偷錢,於是,劉興欽畫了一張漫畫立在菜攤上,上面寫著:「這裡沒有監視器,只有上帝的望遠鏡」,直指良知,真有效,偷竊的行為真的就沒再發生了。
現在,在良心攤前,主婦們會齊聚聊天選菜,以前東家長西家短、鄰居之間嫌隔壁狗叫聲吵人之類的小紛爭化解於無形,社區的愛心凝聚了,整個社區的氣氛也不一樣了。
漸漸的,良心攤上除了賣菜,有時也擺一些各家淘汰、看去很新也沒損壞的家用品,這是劉興欽在社區回收桶中撿來的。劉興欽說,回收桶中有許多的寶,有些根本就是全新沒拆封過的,他說這樣不但不浪費,讓有需要的人買了去,還能物盡其用,又做了善事,何樂不為呢?
接著,劉興欽也在小學校園中推出「大嬸婆良心攤」,讓小朋友們捐出不用的玩具和文具、書籍等來義賣,善款可支助貧童營養午餐,或直接將物品捐給偏遠地區的小朋友使用,讓大家一起來發揮愛心,也讓良心養成,愛心傳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