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八六年春,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布了一項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易。令李士禎想不到的是,這一公告竟會在以後的歲月裡為中國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
廣州十三行 成為暴富群體
十七世紀後期,康熙皇帝暫時放寬了海禁政策,來華從事貿易的外國商人日益增多。於是,廣東地方政府於一六八六年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徵繳關稅。從此,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了。
一七五七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直接促使廣州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從而給行商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在此後的一百年中,廣東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百分之四十的關稅收入。
所謂的「十三行」,實際只是一個統稱,並非只有十三家,多時達幾十家,少時則只有四家。由於享有壟斷海上對外貿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在財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廣東十三行中湧現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有度、盧文錦、伍秉鑒、葉上林等,以至於當時就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線堆滿十三行」的說法。
在後世看來,這些行商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之人。有記載稱,當一八二二年廣東十三行街發生了一場大火災時,竟有價值四千萬兩白銀的財物化為烏有,甚至出現了「洋銀熔入水溝,長至十二里」的奇觀。
伍家掘起 成為首富
在廣東十三行中,以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鑒而揚名天下,他曾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主,二○○一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人,其中有六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
伍秉鑒(一七六九│一八四三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於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開始參與對外貿易。一七八三年,伍國瑩成立了怡和行,並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十九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八○一年,三十二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開始快速崛起。
伍秉鑒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學者更稱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當時的歐洲對茶葉質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鑒所供應的茶葉曾被英國公司鑒定為最好的茶葉,凡是裝箱後蓋有伍家戳記的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就能賣得出高價。在產業經營方面,伍秉鑒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並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使怡和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
經過伍秉鑒的努力,怡和行成為廣州十三行的領袖。伍家所積累的財富據一八三四年伍家自己的估計,已有二千六百萬銀元(相當於今天的五十億元人民幣),成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珠江岸邊的伍家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
伍家承擔賠款 走向沒落
作為封建王朝沒落時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鑒所積累的財富注定不會長久。一八四○年六月鴉片戰爭爆發,由於與英國鴉片商人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和懲戒,還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在一八四三年下令行商償還三百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鑒一人就承擔了一百萬銀元。也就是在這一年,伍秉鑒病逝於廣州。
伍秉鑒死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開始逐漸沒落。許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紛紛破產。更致命的是,隨著五口通商的實行,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易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降臨到十三行街,終於使這些具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的商館徹底化為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