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面對著枯枝黃葉、殘荷敗柳,不能不觸發詩人的情懷,引發詩興,因而詩人們在秋天寫詩多,古代曾稱詩人為「悲秋客」。
詠秋詩從寫落葉開始,最早 以大自然為描繪對象的大詩人屈原就在《九歌‧湘夫人》中寫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名句;漢武帝著名的〈秋風辭〉的開頭是「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三國時曹丕〈燕歌行〉的開頭是「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都是秋的名句。辛棄疾將愁思的境界擴大:「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詠秋詩不單是寫愁。有許多詩能啟發人們的哲理思考,開闊人們的眼界,能使讀者心曠神怡。陶淵明在〈酬劉柴桑〉中寫道:「閭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秋天裡宇宙空間的蜉蝣生物減少,使人感到天好像比過去高,空間好像比過去明淨,從而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寫秋景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長風萬里送秋雁」(李白);「秋風萬里動,日暮黃雲高」(岑參)等等。
詩人們打破了傳統的喜春悲秋心理,甚至主張秋景勝春景。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作為進步的思想家,他的春秋觀遠勝於一般的「悲秋客」。蘇軾〈贈劉景文〉說得更清楚:「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