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觀園--秋思詠秋詩

家文 |2006.09.25
819觀看次
字級

秋天,面對著枯枝黃葉、殘荷敗柳,不能不觸發詩人的情懷,引發詩興,因而詩人們在秋天寫詩多,古代曾稱詩人為「悲秋客」。
 
詠秋詩從寫落葉開始,最早 以大自然為描繪對象的大詩人屈原就在《九歌‧湘夫人》中寫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名句;漢武帝著名的〈秋風辭〉的開頭是「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三國時曹丕〈燕歌行〉的開頭是「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都是秋的名句。辛棄疾將愁思的境界擴大:「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詠秋詩不單是寫愁。有許多詩能啟發人們的哲理思考,開闊人們的眼界,能使讀者心曠神怡。陶淵明在〈酬劉柴桑〉中寫道:「閭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秋天裡宇宙空間的蜉蝣生物減少,使人感到天好像比過去高,空間好像比過去明淨,從而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寫秋景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長風萬里送秋雁」(李白);「秋風萬里動,日暮黃雲高」(岑參)等等。

 詩人們打破了傳統的喜春悲秋心理,甚至主張秋景勝春景。劉禹錫〈秋詞〉寫道:「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作為進步的思想家,他的春秋觀遠勝於一般的「悲秋客」。蘇軾〈贈劉景文〉說得更清楚:「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