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地球日-- 廢塑膠回收 垃圾變黃金

楊慧玉 |2012.05.07
1066觀看次
字級
塑膠容器圖/記者楊慧玉

圖/記者楊慧玉

天氣愈來愈熱了,在操場遊戲、運動過後,來瓶冰涼的飲料,真是讓人大呼過癮。不過,喝完飲料的寶特瓶或其他一次性容器,小朋友是不是都有做好分類、放進資源回收桶呢?你知道嗎?這些回收的塑膠容器,一年還能再創造四十八億元的產值喔!

覺得驚訝嗎?這就像「積沙成塔」的道理,每個人順手做回收,一年就能累積十九萬公噸的廢塑膠容器;而這些瓶瓶罐罐經過再分類、粉碎、清洗、浮除雜質、脫水後,便可成為材質單一的塑膠碎片了,最後再經過熱融押出後,就能製成各種塑膠再生脂料,可做為塑膠製品的二次原料。

我們常使用的飲料杯瓶大多是塑膠材質,像汽水瓶、礦泉水瓶、果汁瓶、優酪乳、養樂多瓶等,這些容器的材質不盡相同,包括PET、PP、PE、PVC、PS等,都有各自用處,可廣泛使用於日常塑膠製品,如俗稱寶特瓶的PET,可做假髮、拉鍊、蛋盒、文具L夾、不織布、衣物、毛毯等。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回收動作,不但能避免環境汙染,還能讓垃圾變黃金吧!不僅如此,每年更因為這樣,可以省下七、八億元的垃圾清除處理成本呢!回收的原料可以再利用,就能減少新的原物料使用,避免能源消耗;再以寶特瓶為例,使用一公噸回收寶特瓶,可以比使用新的原料減少約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真是既節能又減碳。

使用完塑膠容器後確實做好分類、回收,雖然有助節能減碳,但還是比不上「從源頭減量」,也就是盡量少用一次性、用完即丟的物品。所以外出時,記得帶環保杯、水壺、環保餐具,不但對環境好,對自己的健康也比較有保障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