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國電信啟動內部創業計畫,有志團隊首期獲得五萬至十萬元初期投資,兩年後萬一失敗,可再重返崗位。
內部創業逐漸興起,據統計顯示,Fortune 500登錄的全球百大企業,已有百分之六十五採用此內部機制,中國電信只是其一。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3M、杜邦、IBM、GE、施樂等大企業即已實踐此法,3M公司還因允許技術人員利用百分之十五上班時間從事創意專案研究,促使工程師Art Fry發明便利貼,成為獲利驚人的世紀性爆紅產品。
谷歌公司因此也借鏡類似模式而成效卓著,以百分之二十的自由支配時間換來Gmail郵箱的誕生。微軟也不甘落後,上海園區裡即設置一間創新空間小屋,點子王來此尋找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研究,已成為微軟員工進行內部創業的起點。
「大企業的再創業精神可以靠新力量來激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楊德林教授表示,大企業有臃腫、效率降低等通病,內部創業機制無異讓大規模企業擁有小企業的靈活,在經濟不景氣當下,可以發掘優秀人才,用旋風式頭腦風暴重整沉滯呆重的組織系統。
留住優秀人才雖已是企業管理層的共識,資深創業諮詢專家徐向龍卻指出,內部創業並非十全十美,雙方會有所牽制,因此,企業需從利潤中抽出部分資金做為基金,資助具有可行性方案的員工,此外,在資源、機制上也要給予百分百支持。其次,要建立寬鬆的創業環境,鼓勵其去獨力開拓某一領域,而非管頭管腳。
徐向龍說,在寬鬆的創業環境下,企業要以遙控來掌握住員工創業行為。
顯而易見的優勢
˙熟悉企業環境的員工,一般不存在資金、管理和營銷等困擾,更易集中精力於新市場拓展。
˙即使創業失敗,所需承擔的責任相對也小得多,從而大大地減輕心理負擔。
˙不但可以滿足精英員工在更高層次的成就感,同時也有利於企業擴大市場,延續企業發展周期。
˙充滿活力與創新思維,往往可對拘泥傳統的老企業帶來強烈衝擊,從而徹底轉變經營理念。
周密的前期準備
˙摸清企業背景,了解是否具有一套完整機制,能否給予員工各種支持。
˙掂清自己是否具備實力、計畫是否具有可操作、項目的市場前景是否樂觀。
˙合理的項目選擇、優向的創業團隊是決定成功的關鍵因素。
˙內部創業者雖執掌大權,但要創造理想利潤,達到雙贏共識。
職場輸贏符合「成功一定需要努力」的千古定律,成要嘉勉,敗更要加油。
「職場加油讚」元月起,每周報導精彩達人之外,也開闢Q&A諮詢,更提供教戰手冊,為職場藍、白及紫領三個族群除疑解惑!
小檔案
大樹底下好乘涼
所謂內部創業,是指有意向的員工在企業支持下,承擔內部某些業務或工作項目,員工和企業雙贏。特徵包括新事業創建、產品或服務創新、自我更新、事業承擔、超前行動及積極進取性。
創業者無需投資卻可獲得資源,能激發內部活力,改善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