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善用3C產品 拒絕電子保母

 |2012.03.30
3467觀看次
字級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風行,帶給無數人便利與樂趣。卻頻頻傳出過度使用3C產品,以致學生「迷網」,父母把教養與陪伴的責任丟給3C保母的情形,影響學子學習及親子關係,不是科技應有的現象,值得重視。

所謂「3C保母」是指父母為了安撫孩子,就讓孩子玩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由於這些電子裝置內建聲光畫面設計精良的遊戲軟體,且上網快速,深受各階層使用者歡迎;青少年更無力抵抗,一機在手,立刻低頭滑指,安安靜靜、不吵不鬧,解決父母不少管教煩惱。

這種現象已經有具體調查數據證實。兒福聯盟一項對家有十二歲孩子的父母調查發現,六成父母承認為了方便管教孩子,讓孩子玩3C產品。更值注意的是,近七成學齡前兒童擁有自己的3C產品,六成以上兒童如果被父母禁止使用,就會吵鬧不停。這些數據都指向一個共同的事實:父母愈來愈偷懶,放棄自己的管教、陪伴責任,孩子則愈來愈依賴電子產品。

彰化師範大學曾經對小學三年級到大學四年級共十四個年級進行一項網路成癮調查,這是國內至今最大規模的相關調查。結果發現,隨年齡增長,網路成癮現象愈嚴重,從小學的百分之十八,一路上升到大學生的百分之二十二。這個數據,已經追上一度是國際間網路成癮最嚴重的韓國,使台灣學生的迷網程度在全球數一數二。

網路成癮會影響性格發展、阻礙拓展人際關係,國內精神科已有臨床案例發現,有些小學生因為玩網路遊戲太投入,分不清遊戲與現實,甚至在生活中「演出」遊戲情節,父母帶到精神科門診求救,孩子被醫師要求住院三周戒治。

最近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也有具體的科學研究發現,如果沈迷於暴力網路遊戲,確實會傷害大腦額葉思考區,使思考鈍化,進而影響學習;一旦被禁止玩,就會出現情緒不穩的戒斷症候群現象。

國外對青少年、成人的迷網現象,不只已經展開研究,且採取實際防治行動,英國、美國、韓國都已經有網路成癮戒治中心,協助患者戒治。民間團體也開始宣導「關機」的重要性。例如,美國一個猶太民間團體在三年前開始宣導「數位戒斷二十四」小時的觀念,希望人們能關閉手機、平板電腦二十四小時,不再隨時上網查看是否有郵件,是否有朋友在臉書po文,是否有新的交友邀請等等。在這二十四小時自網路抽離出來的時間,回歸家人相伴,朋友相處,或只是平靜的內視自我。

我們並不主張反科技,行動裝置帶給人們的便利,對工作效率的提升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出現迷網現象,尤其是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時,就應正視問題,及早防止並加以輔導,避免造成更大傷害。畢竟,如何善用「智慧型」行動裝置,需要真正的智慧,不要讓矽晶片取代了人類的大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