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報導】詩人、前台大歷史系教授趙天儀,他的獨子趙育靖,現在是台灣競賽用摩托車界的車隊領隊及零配件製造商,父子倆一文一武,各領風騷;但想起當年走過的摸索、磨合之路,父子倆可都各有一番心路歷程呢!
趙育靖高中時期愛玩車不愛念書,高職都畢不了業,學者父親愁到不行,「好好念書才有出路」,是那時鐵一般的社會規則。
趙育靖高職補校畢業後去當兵,因為不甘於二等兵微薄的薪餉,所以志願進入「領導士官班」,經過特訓後,可領兩、三萬元。雖然必須在軍中四年,趙天儀心想:「反正出來工作也賺不到那麼多錢。」於是同意兒子的選擇。
在軍中,趙育靖被分配到裝甲部隊,在那裡學到很多車子的基礎理論及技術,這本來就是他極感興趣的,放假時他根本不想外出,流連在軍中圖書館,把一些美國的軍事武器書籍看個夠。
退伍後,趙育靖想開摩托車行,爸爸願支持,但建議他:「英日文要加強,才能閱讀車子的專業雜誌。」他同意了,於是去進修日文。
趙育靖開的不是一般車行,而是針對比賽用車的設計改良及特殊零配件的供應廠。近十年來,他一直在這條路上慢慢前進,目前已有自己的機具廠房,也有幾位助手一起工作,在業界闖出名號。而他的日文程度,已足以讓他和客戶溝通及到日本自助旅行毫無障礙。
趙育靖今年四十一歲,也有了兩歲的兒子,漸漸能體會父母當年的苦心。他帶領兒子玩高階模型車、見識輕航機,但也保留兒子成為哲學家的可能性。能按照自己的興趣找到支撐現實生活的工作,他自覺滿幸運的,即使事業生涯有時會遇到頓挫或停滯不前,但因為是自己至愛的、自己選擇的,他不會徬徨,而能安下心來思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