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吸引不少經濟凋弊的歐洲人前往。去年巴西的外國人將近一百五十萬,前年則僅九十六萬人。巴西在全球經濟領域,逐漸一言九鼎。
針對全球紓困基金擴大議題,全球二十大經濟體(G20)召開財長會議,金磚五國提出增加捐款的交換條件。巴西財長表示,必須提高他們在國際貨幣基金的發言權。
不過,巴西未必是經濟新天堂。且不說貧富懸殊,前年家庭月均所得為巴幣兩千一百四十六元(約台幣四萬元),卻支出兩千一百七十一元。五成三的家庭入不敷出。
由於熱錢湧入,巴西幣值被推高,成為全球被高估最嚴重的貨幣,許多工廠在全球市場沒有競爭力。看電影、買可樂比紐約貴,公寓價格漲一倍,辦公室租金高於曼哈頓。觀察家懷疑,巴西是將破裂的泡沫。
回頭看歐洲。德國經濟成長穩定,企業獲利屢創新高,勞工希望爭取更大加薪幅度,但歐洲經濟動盪,德國長年抑制薪資的政策恐怕不會輕易軟化。德國都如此謹慎,何況其他國家。
歐洲淪為全球經濟病夫,應與歐元有關。不等的經濟實力,卻使用共同貨幣,不符經濟學原則,也使弱勢國產生虛假的安全感。貨幣統一前,各國遇到困境,能以貨幣貶值恢復競爭力,如今則無法這麼做。
梅克爾說服國會的理由:「歐元崩解,歐洲也會失敗」,說到了問題核心。歐洲之所以必須救希臘,因為牽一髮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