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外殼結構隱含科技線索。圖/美聯社
大硨磲外殼有不同的導入光線機制。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大自然的構造,往往隱含開發新科技的線索。俗稱「雞心蛤」(Corculum cardissa)的鳥尾蛤科貝類,以外殼呈心形為特色,科學家發現,這種貝類的外殼結構竟有如光纖,能夠有效導入陽光,提供殼內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這項發現可望啟發新的生物科技材料。
芝加哥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麥考伊(Dakota McCoy)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研究指出,雞心蛤的外殼布滿微型的透明結構,這些特殊構造有如「窗戶」,能夠讓陽光穿透,引入殼內,還可過濾掉對藻類有害的紫外線輻射。
這是目前所知現存生物體中,首見具備類似光纖束的結構,這也解釋了雞心蛤外殼始終維持緊閉,如何提供殼內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所需的陽光。另一種俗稱「巨蚌」的雙殼貝類大硨磲(Tridacna gigas)外殼也能導入光線,但是靠的是特殊的細胞,而非外殼結構。
雞心蛤外殼獨特結構的關鍵,在於殼體組成物質霰石(Aragonite)。麥考伊表示,這種碳酸鹽礦物以微米級管狀排列,能以極高精準度導入光線,又能阻擋紫外線,減少白化風險。
實驗顯示,雞心蛤外殼將可用於光合作用的光線引入量,是有害紫外線穿透量的至少2倍。
這項發現突顯生物演化調適力,麥考伊說:「這是數十億年演化設計的成果。」目前通訊纜線通常需要特殊的反射塗層,來防止光訊號外洩,但是霰石本身即具有天然的光學局限能力。研究團隊接下來希望善加利用霰石或其晶體結構的特性,開發出具備卓越光學性能的新型材料,將有助於未來的無線通訊技術及先進測量設備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