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財長達成共識,提供第二輪紓困資金給希臘,但各國還有待各自的國會點頭,包括德國在內,仍懷疑希臘執行緊縮政策的決心。德國國會原有不少反對聲浪,經總理梅克爾斡旋,眾議院終於通過,但希臘人民是否領情?
二十國集團日前開會,希望建構近兩兆美元的紓困基金網與歐債危機防火牆,四月將決定是否金援歐洲。德國向來反對此議,但承受不住各國壓力,態度已鬆動。
德國支持與否,一直是歐洲紓困基金能否擴大的關鍵。梅克爾在眾議院說,「如果歐元崩解,歐洲也會失敗。這不只關乎撙節,也關乎讓希臘更具競爭力。」但她也說,沒人保證希臘紓困案百分之百會成功。
德國、希臘幾乎翻臉
德國是紓困希臘的最大金主,但希臘財政遲無起色,讓德國人心生不滿。兩國言詞交鋒激烈,幾乎翻臉,希臘媒體把梅克爾塑造成穿納粹制服的領導人,德國媒體則批評希臘人懶惰至極。
德國人有節儉和儲蓄傳統,不愛借貸。所以美國的信用卡消費文化,在德國熱不起來。德國人不從經濟角度看債務,而是看成道德問題,即使貸款創業,也會迅速償還,因為「對舉債感到丟臉」。很多德國人認為,即使能妥善運用負債,負債在道德上還是令人討厭的。他們認為,金融危機主要是英美資本主義的道德危機。
希臘的民族性不同。瀕臨地中海的南歐國家,人民普遍熱情、浪漫,甚至被德國這樣的國家認為懶散。
最近媒體報導,希臘雖然負債累累,但人民還是很享受。售價台幣兩百七十五萬元起跳的保時捷休旅車,數量比收入不到車價的人還多。農業小鎮拉里薩只有二十五萬人口,居民擁有這款車的密度超過紐約、倫敦,居世界第一。
希臘約四成人口不繳稅,每年漏稅三百億歐元(約一點三兆台幣),足以彌補希臘去年兩百四十一億歐元(約一兆元台幣)的預算赤字。雅典富裕的北區擁有一萬七千個游泳池,但只有三百二十四人申報繳游泳池稅。這些富豪往往是宣稱年所得不到台幣七十萬元的醫生、會計師、企業老闆等非受薪階級。
救歐債 各國自顧不暇
希臘獲得二次紓困,暫時解決三月償債壓力,中國與日本表態願意支援歐債,但中國是喊話大於實質,限制條件多,不會輕易出手,日本可能自顧不暇。
英國財政大臣也說,國庫已沒有資金,想振興經濟,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強調,歐元區國家至今仍未採取必要措施解決債券問題,除非他們做到這點,否則英國絕不會再提供任何資金給國際貨幣基金(IMF)援救歐洲。
歐元區經濟去年第四季負成長,是兩年半來首見,九國經濟產值萎縮,五國陷入衰退,市場擔心歐債持續衝擊,可能有更多國家陷入。雖然德國重新成長,但也萎縮百分之零點二。
各國裹足不前,除了本身財政、經濟問題,希臘人不愛繳稅、買保時捷的消息曝光後,讓歐洲領袖在討論金援希臘時更左右為難。英國每日電訊指出,中國也在質疑,為什麼要金援一個「失業給付比工作報酬還高」的國家。
希臘入不敷出的一大禍根是逃稅嚴重,長久之計必須整頓不健全的財稅制度,德國將徵召至少一百六十位專業人士,包括退休財稅官員,前往希臘協助查稅。
經濟管制 自縛手腳
當然,並非所有希臘人都愛享受又逃漏稅,如同各國一樣,富有階級才是關鍵。希臘為了得到二次紓困,訂下各種刪節支出的規定,包含降低退休撫卹金、調降最低薪資兩成二。希臘人在雅典大規模示威,對緊縮政策表達不滿,認為將影響基層民眾生計,明顯向富人傾斜。
希臘規定,最低工資者每年須加薪百分之五,二○○○到二○○八年甚至每年提高百分之十。工資太高,使失業率飆到百分之二十一。如今在外力壓迫下,將基本工資下調兩成二,二十四歲以下勞工更調低三成二,難怪人民要上街頭。
希臘有些經濟管制自縛手腳,譬如外國觀光業必須以高薪聘用高比例的希臘水手,才能進出希臘港口,因此全世界的旅遊業者便不去雅典。希臘四十年來不發卡車執照,運輸不便,又使製造業成本提高。多年來,希臘一直把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的產品賣給本國人,而不思改進生產。
希臘所需的不只是紓困基金,而是迅速採取歷史性改革,否則不可能達到經濟成長與繁榮。否則各國必然要問:「憑什麼要我們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