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中心大看板上,醒目的高懸著「國際美容大展」幾個字,門前,穿著制服的學生繞了好幾圈等進場,多數是女生,看在資深老師石美玲眼裡,想當美容師的新秀幾十年來真的都這樣排山倒海,從來沒少過。
「只是,現代的學生有職校栽培,正規教育為他們鋪了一條路,」回頭看三十年前美容補習班林立的年代,想當美容師,經濟能力許可的進補習班拿執照,退而求其次則選擇當洗頭小妹熬成師傅,「不外乎這兩條路。」
近年,卻因職校教育蓬勃而學習門路日廣,當年調教出來的高徒何耐銀和劉培華都已站上講堂,在職校教課,一代接一代的桃李滿天下,師徒相傳因此有了新梗。
石美玲觀察出,舊時代的美容師多半各行其是,也就是說,彩妝髮型或保養獨立作業,服裝穿搭更另有其人,老師對學生因此可採用一對一的傳承模式,現今的趨勢卻要求專家全方位,客戶服務需單槍匹馬一手搞定,「也因此,如果學徒亦步亦趨跟一位特定老師學功夫,那就沒辦法囊括所有美容範圍,」多管齊下的風氣已形成,補習班營生當然受到影響。
回想那生意好做的輝煌年代,立志學得一技之長的學生滿坑滿谷上門求教,「時新」當時被稱為擁有最多學生的美容學院,「簡單登個招生小廣告,報名電話就接到手軟…我想,是因為進這個行業門檻沒那麼高,認真努力會得到應有的回報,一旦熬出頭,收入也相當可觀。」石美玲用心為學生傳授一筆一畫真功夫,無論紙上作業或實境擬模,都要求盡善盡美。不僅化好一張臉,更要妝點心靈,她每星期一給學生上心理輔導,師徒挨近著傾吐心中塊壘,「調整好心情,才能做得好事情。」她總這麼告訴學生。
學生向老師學習技藝,這模式存在於各行各業,「只是,美容業太日新月異,只跟著一個老師走,只拿著一份文憑是不夠的。」石美玲希望新世代以當前所有高手為師,多接觸大型活動,把自己推向流行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