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房間怎麼那麼小?」在住宿建築導覽員問遊客對房間的觀感時,遊客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但五十分鐘的導覽結束後,他們卻會說:「一點都不小!我們開始仰慕先人的智慧了。」這樣的轉變,是旅遊導覽教育成功的典範,也是救國團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擔任解說員黃淑凰的傑作。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是仿閩式建築,黃淑凰說,早期建立的目的,除了給學生辦活動,青年住宿時,還希望他們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人蓋房子時講究的「注重倫理、長幼有序、勤儉持家、地盡其利」精神,和「寄祝福話語於牆柱圖騰」的特色。
黃淑凰說,只要解說夠吸引人,不只住宿遊客有收穫,回流率還很高,「他們會希望朋友也聽到我的解說,甚至有家長把小孩推到我旁邊說:快聽,阿姨講得很棒喔!」有一對住在高雄的夫婦,特意帶就讀小學的孩子來道謝,並稱呼她為「黃老師」,這個稱謂令她疑惑,原來是聽完導覽不久後,學校就教到閩式建築,小朋友印象深刻,考了滿分,爸媽感謝她當日的解說。
「一個人只睡一張床,只吃一碗飯,所以床和碗等用具不在多;房間雖然小,多餘的空間卻能用來曬稻穀,這是不浪費的精神……閩式建築外圓內方,若把人比做房子,有規矩則知方圓,因此立身處世有定調。」黃淑凰說。
活動中心內的旅館既然被黃淑凰喻做人,自然有手、有腳還有丹田,每個部位都有意涵,「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確立方向,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在閩式建築中,代表莊嚴的青柱、純潔的白牆、穩重的祠堂、熱情的紅瓦。」色彩與風水都被她拿來用做人生觀的教育。
圖騰解說更是她的拿手絕活,「福祿壽喜吉祥如意,是建築隱藏的祈福語,例如中心屋頂的山尖,有蝙蝠掛著棉線、壽字綬袋與古銅錢的搭配,象徵福壽雙全及綿長,花瓶則代表平安;或以旗、球、戟、磬傳達祈求吉慶的祝福。」僅僅一個閩式建築的旅館,她可以解釋到傳統文化對家庭的守護層面,可以讓三、四十歲的子女對公婆的智慧刮目相看;她更能夠帶小朋友去見證只有地圖上才能看見的東西,如同時看見鵝鑾鼻和貓鼻頭兩個極端地點,經過解說,小朋友以後在繪圖時就不會忘記兩端的地勢與地形。
黃淑凰表示,教孩子倫理和勤儉的觀念並不簡單,孩子會問,為什麼以前的人建造這麼不方便的房子?要控制住解說場面也不容易,可是當小朋友學以致用,受到大人讚賞時,就會刺激學習慾望,而且注意將沒落的風土人情,這是她當解說員以來的動力——只是住宿需要這麼複雜的解說嗎?她認為:旅途中作環保或能學到一件事,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