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歌劇魅影》、《貓》幾乎每年都在全球巡演,不論到哪一國,票房都是長紅。這就是典型成功的定目劇形態,國外有許多知名定目劇,包括韓國亂打秀、大陸雲南映象、美國百老匯等,大多仰賴觀光客或與當地觀光資源結合。
專心創作的劉樂群說,政府推動定目劇,但實際投入的表演團體不多,因為表演場地不足,而定目劇時間長達三個月,租用硬體設備、人員演出等經費龐大。他以舞鈴劇場為例,三個月要演六十六場,經費至少一千八百萬元。
台灣的定目劇是於民國九十九年,由當時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提出,真正執行才是近二年的事,其中有成功案例,也有失敗例子。
同樣也是申請文建會補助的十鼓擊樂團,則以《台灣風情》申請到五百萬補助,「這個節目我們本來就有,透過文建會這筆款項,我們可以將節目再進化。」團長也是藝術總監的謝十表示。
十鼓申請台南仁德糖廠古蹟經營已經多年,有一定的遊客,再加上與觀光旅遊業者的結合,目前該節目累積觀賞人次超過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