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屏東商業技術學院的一個學生社團,竟在學界打響了名號!他們是專門服務社區弱勢與偏鄉學童的義工,宣導課程以「性教育」為主。
社團的創辦人是護理老師郝靜芝,當初SARS襲台,她接下衛生保健組的組長職務,深感護理知識不該只有護理相關人員才懂,每個人都該具備正確觀念,因此成立「杏林志工社」,一個宣導護理常識、全職服務的社團,第一屆的幹部全是大一新生,除了郝靜芝外,沒有一個幹部有社團經驗,就這樣的一支新力軍,一路走來將近十年。
為了能接受校外評鑑,杏林社第一年就加緊籌備運作方案,郝靜芝帶學生到屏科大學習,並設想未來十年的服務計畫,結果不只接了教育部的寒、暑假服務方案,還獲選衛生署大使,帶動對中小學童的志願服務風潮。成立那年,學生和老師以校為家,從無到有,讓等同於第二個家的社團終於有了雛形。
社團像家一樣舒適
郝靜芝說,自己是社團長大的,念書時就參與不少登山社活動,醫學院畢業至今,身為醫療從業人員,仍抽空爬山、聚會,她認為那種相處如家人的舒適感,是一個好的社團所營造出來的,才會像家一樣溫暖,現在帶的這個社團,自己就得像媽媽帶孩子一樣,社員她通稱「大朋友」,營隊裡的小孩通稱「小朋友」,還為所有加入的孩子,安排家庭與社會教育,尤其是親子教育,她認為必須有人聽見並聽懂他們的心聲。
「我的社團,堅持要學業優良才能被分派大任務,我不希望學生因為服務,忘了念書的本分。」郝靜芝很有原則,懂得強化學生的優點,讓他們察覺自己的缺點進而補強,「當我從旁人得知,一個社員常缺錢吃飯,了解他與媽媽相處關係不佳,怕他身體出狀況,就邀他到家裡吃飯。」郝靜芝不單純給學生一個庇護所,更希望能修復親子關係,「所以我讓他知道,父母期望的不只是課業,還有相處的尊重及長幼倫理。」媽媽與兒子的相處也算一種兩性關係,郝靜芝充當好幾回親子溝通師,當她發現學生在剪接上有天分,當著同學的面讚賞後,不到一年,學生竟考了全班第三名。
一日為母終生為師
杏林社的營隊與眾不同,「你曾看過哪個社團舉辦營隊,是老師全程參與的?只有我們是!因為我們要傳授的是專業的、正確的健康教育課程,如果學生招架不住,我就得出馬。」
郝靜芝和他們一起睡地板,教他們煮飯──學會煮飯的學生都很有成就感。營隊雖然只有三天,卻每天開檢討會,最後由老師總結,開會時,她還有規矩:「先說好的,才能說壞的。」因為直接說缺點,被批評的人心情一定差,好的優點都聽不下去了,這是一種說話的藝術。
感受孩子的轉變,是郝靜芝最津津樂道的事,她強調要常強化正向的思維,例如,由於出隊時經費拮据,帶學生去服務,常常過得很克難,可是每一次都有精采的回憶,「當我們離開民宿前,老闆娘居然哭了,她大概從沒看過退宿的人會幫忙把環境打掃這麼乾淨;當我們向餐廳老闆反映,恐怕沒法吃得太好,老闆主動加菜,我們也在大廳跳舞回饋。」只懂得到定點助人卻無法在生活中落實體諒與感恩的行為,就不是杏林社的精神了。
副社長黃資涵說,老師真的是亦師亦友,相處完全沒有壓力,而且老師樂於分享,也很照顧學生,「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剛學會開車時,老師車子借我開,結果撞壞保險桿,她第一句是問我有沒有受傷,至於車子的處理則沒有多說什麼,讓我很過意不去。」學生和老師打成一片,會跟老師一起泡湯,若老師忙到沒時間整理屋子,學生就過去打掃,而老師會煮一頓養生餐回饋──老師因為在推廣有機飲食,所以有一塊屬於自己的農地,常常摘菜做菜給學生吃。
都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郝靜芝是「一日為母,終生為師」,她隨時得接聽學生打來的電話,只要學生有生活問題或兩性相處的情緒困擾,她就得提供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