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為學童做健康教育宣導,郝靜芝城市、偏鄉兩頭跑,卻都hold住!因為她掌握兩個環境的習性。郝靜芝說,城與鄉在健康教育的風氣上有明顯區別,都市學童的訊息主要來自網路,資訊龐大卻未必正確,他們愛向老師提問,求知慾望強烈又不怕生,好在杏林社以活潑的課程和道具引導,場面不至於失控。
但偏遠就不是這種情況了,偏遠學區以「網咖林立與否」做區隔,若在地網咖多,小朋友閒餘時間就耗在網咖,吸收資訊不經大人監督,問題辛辣、直白,例如會直接問老師:「妳做過(愛)了嗎?」而沒有網咖的部落則單純得像張白紙一樣,什麼都不懂。
在偏鄉上衛教課,狀況很多,一般人難以想像,郝靜芝每每想到就覺得有趣:「身為老師,要為孩子上課,居然得先聽其他同學爆料,再到網咖去逮人;部落的小朋友若不想上課,往往隨性的自動曠課,我們必須到家裡接人到學校。」
儘管偏鄉狀況百出,但郝靜芝卻很認真的說:「我感受得到,孩子渴望藉由表現得到關心。」有小學校長對他們大力讚賞,表示營隊只有三天,居然能讓所有的孩子感動到哭,連最調皮的那個都被感化!
「我覺得,是因為我們有愛,加上孩子知道有人想關心他們,所以也願意改變自己。」郝靜芝表示,關心的方式有很多種,上性教育課則是既能關心又不能逃避的事,因此杏林社常辦理校內與鄰近小學合作提倡性別與健康的議題,也承接伴讀計畫,每周到瑪家鄉北葉國小陪小朋友閱讀,寒暑假都固定辦理營隊。
在衛教義工的培訓上,大學生要接觸的議題有性別平等觀念、健康教育、戲劇表演、伴讀和教學技巧,其中戲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郝靜芝解釋,對於高年級生,義工要用性騷擾話劇結合時事,演給他們看,而對低年級生也是戲劇結合繪本做閱讀。話劇的音效,還是師生正式到錄音室去錄的。
此外,杏林社還架設部落格,聯繫大小朋友的感情,郝靜芝強調,義工不能留手機號碼,怕小朋友因為喜歡某個大哥哥、大姐姐,不知不覺花了很多電話費,才讓部落格成為聯絡平台。
「曾有一個國中生和家人起口角,想離家出走,結果在網路上被我們勸退了!」
不論放假或回到學校,每當郝靜芝收到學生和營隊孩子寄來的卡片,就能感受到他們對老師的關愛,她笑說:「感覺即使我老了,應該也不會寂寞!」每年社團帶給學童滿滿的愛,然而社團的收穫同樣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