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歌德的煩惱》 青春的痴迷 以詩為紀念

文/周伶芝 |2012.02.04
1818觀看次
字級

藝術青年的激情吶喊

影片的開頭,便生動描寫一位活潑不受拘束的青年。在法律會考的面試上,他以詩的形式作答,遭到一板一眼的考官羞辱。年輕人隨即以滑稽古怪的舞姿抗議,在中庭的雪地上畫出不屑的字眼。這便是立志甩開包袱、成為藝術家的青年歌德。

十八世紀德國文豪歌德的第一本著作《少年維特的煩惱》,給了舊時代響亮的一擊。書中雖講述一位年輕人為愛苦惱、自殺了結,但在沉悶拘束的理性社會裡,歌德的文字感性奔放,抒發了對真愛的嚮往、忠於自我的感受,以及最重要的:自由意志的宣揚,使得這本小說散發不凡的光芒,吸引著當時的年輕人群起效尤,甚至成為青年狂飆運動的典範。

電影雖是講述一部文學經典,如何從歌德的生活經歷中,轉化寫就而成的過程,但不懂其中背景緣由倒也無所謂。也許是為了使經典更容易被現在的年輕觀眾接受,電影採用青春可口的方式詮釋。俊男美女的組合、輕快的敘事節奏以及賞心悅目的畫面,讓悲傷且嚴肅的文學軼事,另有一番YA電影的情調。

捨棄了一般看待此書皆有的鬱悶沉重,電影改編歌德本人的愛情故事,將情節和關係的交錯更為單純集中。電影敘事上稍微虛構後的獨立詮釋,選擇從年輕人初萌發的詩情、青春無畏的角度切入;呈現出禮教、陋俗的規範下,少年詩人歌德如何反理性陳規,吶喊出熱情的渴望。

電影以幾個流暢的場景,迅速推進年輕人不被理解和處處受壓抑的無奈。例如,歌德已看出文壇的一再重複和八股,致力創作出具有突破性的新時代作品,卻不受青睞。或是,愛寫詩對父親而言只是一種輕浮的表現,為了「矯正」歌德,父親強迫他再度到另一小鎮上的法學院實習。

在鼓勵練劍術和打獵技巧的環境,熱愛跳舞、文學和藝術都成了「不務正業」,導致歌德益發追求自由的解放。而法律的不通人情和父權的壓迫,形成明顯的比喻,在輕快帶點喜劇成分的敘事節奏裡,還是能感受到整個社會所施壓的束縛。

歌德與開朗女孩夏綠蒂的相遇,就是在舞會上的笑鬧。夏綠蒂甜美的笑容就像詩一般的明亮,讓沉悶的小鎮生活添上不一樣的色彩。兩人對詩和戲劇擁有同樣的品味和愛好,相互傾吐愛意之餘,也以文學討論象徵人生。

文學的啟蒙和開創

電影拍攝手法宛如文藝愛情的偶像劇,在輕鬆和純情間遊盪,對白也常出現人物交鋒的字句珠璣,或是為心儀對象所牽引的浪漫靈感。於是青春悸動的煩惱和激情,也就聯結了文學的啟蒙和開創。

片中營造了許多情境氛圍,將浪漫主義開端的意象,放入少年歌德的生活背景。像是歌德與夏綠蒂兩人在風雨的草原上終於互吐情衷,而後躲進花園廢墟的泥地裡體驗愛的幸福,兩人的身體沾上了泥土和草葉,彷彿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這種自由嚮往的氣息,也在歌德失戀後,轉為到吉普賽人的表演市集裡縱情放蕩,成為一種痛苦下的自我放逐。帶觀眾進入浪漫主義的現場,感受壓抑下的激情。

爾後,歌德遭嫉妒的檢察官設計入牢獄,因為親眼見到好友自殺、歷經失戀的折磨,他在牢獄中飛快地書寫完作品。在最後的自殺場景裡,歌德採取旁觀的書寫,冷靜客觀的闡述,似乎意圖超越自己筆下維特自殺的命運。

影片結束在歌德返鄉初嘗成功的美味,而夏綠蒂雖嫁做他人婦,卻也因兩人的愛情成為真正的詩篇,內心得到安慰與平靜。

藝術將痛苦升華了,燃燒過後的熱情還是回歸到冷靜的創作,讓文學的永恆代替了死亡。電影沒有了沉重凝滯的煩惱,過於輕快地解決了所有難題。也許,以愛情故事為誘因,最終還是得翻開那本藍色憂鬱的小說,一窺幾世紀以來的少年煩惱,如何在文字中成為永恆。

當時間流逝、事過境遷,一切終將前行的時候,藝術將青春的痴迷與狂傲,化為動人的詩篇,超越現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