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了自己

每天都有細碎的事物流失。
在日復一日的庸碌生活中,在我們尚未覺知的時刻,我們曾經擁有的,原初的熱情、對未來的夢想,隨著時間過去了,被遺忘,被捨棄,而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與過去的自己斷裂,我們忘了曾經儘管稚拙卻堅信的一切。
如果有一天,生命有了一個機緣,逼迫我們打開自己的心,重新詰問現在的自己:我們在凝視些什麼?對過去已然康復了嗎?我們還能夠面對那些慢慢變淺的情感,重拾那些落空的夢嗎?
《給未來的我》給了這樣一個詢問與檢視自己的機會。
故事描述瑪格蕾(蘇菲瑪索飾演),在四十歲生日當天,收到了七歲時的自己寄來的信件與卡片。
長大後的瑪格蕾在商場環境之中,學習競爭與算計,被精確的數字、利益、效率圍困,經年累月的現實生活,已經使她的心緒不再輕易觸動,逐漸被麻木與冷靜所取代。她以為自己只需要所謂的強悍,而非不重要的溫情。
因此她對信件裡七歲的自己,以稚氣筆跡和語氣,所談論的青澀過往,面對這些已一去不返的一切,一開始只覺得彆扭、厭煩,不明白為何要讓過往干擾看來完美無缺的現在。
公證人仍然不斷地寄來她寫給自己的信。她讀著自己的信,七歲的她在字裡行間,希望長大之後的她,無論是否完成了最初的夢想,仍會記住某些不可遺忘的事物,但她卻遺忘了童年的自己,遺忘了所追求的夢想與自我承諾。她甚至拒絕別人叫喚她真正的名字—「瑪格莉特」,因為聽起來稚氣而軟弱。
就在她漸漸打開心防,試圖改變與修正自己,回憶起真正的自己,卻與現在的生活產生極大的扞格:愛情與事業面臨各種矛盾與衝突;與初戀情人的再重逢,並沒有使她再次悸動。她記起那些童年創傷,與弟弟斷裂的親情,並沒有得到修補的機會。
生命的索求及選擇
有些事物一旦開啟,就不會再消失。
當她開啟並閱讀一封封手寫信時,也重新開啟了追尋自我的旅程。當她不再否定過去的自己,期盼初戀情人堅定地告訴她,他真的完成了童年時的夢想,實則也在給自己重新面對自我的勇氣。
年幼青春,將珍視的物品、信件放入時光膠囊或時空蛋,埋藏在難以挖掘之地,而後約定在未來某個時間中開啟;抑或藉由物品、信件、任何微小的物事,過去的自己突然從時空的裂罅中回返,如此的情節設定或許並非獨創一格。
但《給未來的我》作為一清新小品,導演楊森姆爾(Yann Samuell)延續處女作《敢愛就來》般的創意奇想與強烈的美術風格,透過絢麗的色彩以及充滿童真的想像;以跳躍式的敘述模式,在童年與現在中做對照,使得那些沒有網路,沒有電子郵件,也沒有mp3的往昔,宛若一場恍惚的純真夢境。
拆解那些手寫信件、勞作卡片時,如同不可思議的神祕經驗,在微小的細節與線索之中,可見精細的巧思,也如解謎般揭示瑪格蕾為何選擇遺忘童年,更換姓名,對現實感到失望的她,夢想只是希望能夠快快長大,不再貧困,不再軟弱,或者不再被遺棄。
這些信件也是七歲的她,給現在的自己的求救,希望長大後的她仍然勇敢,仍有夢想,仍然會相信。
電影中的每個人面對過往的方式不同:有些人選擇往前走;有些人頻頻回首;而有些人強硬的拒絕回顧過往,慶幸過去的價值就在於已然過去,不會再重來。而現實中的我們,都必須在生命的索求以及不同的選擇中,找到平衡。
但不論找尋自己的路程多麼顛簸曲折,人生的寶藏,就是能好好的愛別人,好好的愛自己。儘管受了傷,誠實面對人生的錯誤,重新連結失去的感情,找回單純的快樂。
記住我們在現實裡的收穫與美好,記住我們曾經有過的模樣。